1.鲜卑族一部落的名称。 2.复姓。北魏有乙弗相。见《隋书.高祖纪上》。
1.复姓。北周有乙干贵。见《周书.薛端传》。
1.乙夜。
1.古代考试科目的名称。汉时博士弟子射策甲科,补郎中,乙科补太子舍人。《汉书.儒林传序》:"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唐宋后进士皆有甲乙科。《新唐书.韩休传》:"休工文辞,举贤良……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文献通考.选举@》:"自武德以来,明经唯丁第,进士唯有乙科而已。"清周春《辽诗话.杨晳》:"﹝杨晰﹞擢进士乙科,仕至宰相枢密使。"明清称举人为乙科,进士为甲科。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七四:"登乙科则亡姓氏,官七品则亡姓氏。"
1.语本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中:"文宗皇帝……谓左右曰:'若不甲夜视事,乙夜观书,何以为人君耶?'"后称皇帝阅览文书为乙览。
1.复姓。北魏有乙力支。见《魏书.勿吉传》。
1.复姓。春秋秦有白乙丙。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日语的音译。德意志,亦指德语。
1.飞燕。
1.《南齐书.高逸传.顾欢》:"昔有鸿飞天首,积远难亮。越人以为鳬,楚人以为乙,人自楚越,鸿常一耳。"乙,燕子。因以"凫乙"并称,比喻对事物认识不清,各执己见。
在报刊书籍的某些词句两端,画上形状象‘乙’的记号(「」),表示要抄录下来,作为资料。
1.指春季。 2.次第;等级。 3.评定优劣。 4.比并;相属。 5.犹言数一数二。 6.引申为称誉,赞扬。 7.谓一一列举。 8.甲科﹑乙科的并称。 9.甲帐﹑乙帐的并称。 10.指初更﹑二更。 11.代词。犹某某。
1.唐时四川的一种珍贵食品名。
1.科举考试甲乙二科的合称。泛指科第。
1.故设甲乙双方,互为答问,以辩明疑难。
1.汉武帝所造帐幕。饰琉璃珠﹑夜光珠等珍宝者为甲帐,以居神;其次为乙帐,以自居。见《汉武故事》。 2.财物收支帐册。
由乙烯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呈乳白色。电绝缘性能好,耐腐蚀,具热塑性,手感似蜡。可制得不同密度(092~096克/厘米3)的产物。密度高的其刚性、熔点和硬度等也高。可制造农用薄膜、包装袋、容器、管道、日用器皿等。
短篇小说。鲁迅作。1919年发表。清末的穷知识分子孔乙己,心地善良,但好吃懒做,又“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因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最后默默地死去。作品抨击了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