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抄掠骚扰。
1.宋元时发行交钞的后备金。 2.照原稿或刻印本抄写的书。 3.供抄写用的簿本。
1.纸币。
1.掠夺抢劫。
1.微细﹐少许。 2.抄摘。
1.见"钞盗"。
1.元﹑明﹑清三代发行的一种纸币。元世祖中统元年十月始行"中统宝钞",面值自十文至二贯文,共九等。至元二十四年发行"至元通行宝钞",自五文至二贯文,共十一等。明洪武八年发行"大明通行宝钞",自一百文至一贯,共六等﹐流行一百多年。清咸丰三年,亦曾发行"大清宝钞"。参阅《元史.食货志一》﹑《明史.食货志五》﹑《清史稿.食货志五》。
1.见"包抄"。
1.掠夺。
1.簿册文书。
1.见"传抄"。
1.宋代民间交纳赋税后,官府发给的凭证。因用红字书写,故称。
1.宋代政府规定盐商凭钞运销食盐的制度。由政府发行盐钞,令商人付现,按钱领券。发券多少,视盐场产量而定。券中载明盐量及价格,商人持券至产地交验,领盐运销。
1.明代崇祯年间官方设立的督造纸币的机构。
1.成色高的银子。
指勤于收辑抄录,昼夜寒暑不停。同“露钞雪纂”。
乘机侵吞克扣经手的钱财。
指勤于收辑抄录,昼夜寒暑不停。
钞:强取,掠夺。如同飞鸟掠夺食物一样求饱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