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挪移,腾挪。
1.亦作"那叱"。 2.佛教护法神名。梵文Nalakūvara﹑或Nalakūbala的音译,那咤俱伐罗的省称。相传为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之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哪咤即由此演化而来。
1.调拨;抽调。
1.亦作"那末着"。 2.指示行动或方式;代替某种动作或情况。
1.移动步子。
1.见"那"。
1.柔弱貌﹔柔美貌。阿﹐通"婀"。 2.舒徐貌。阿﹐通"婀"。 3.茂盛貌。阿﹐通"婀"。 4.唐代乐曲名。
1.无奈。
1.句中衬字,无义。
1.见"钵拿"。
1.佛教用语。梵语Dhy?na的音译。简称为禅,六度之一。义译为思维修,静虑(即禅定)。
1.抽调,调动。
1.梵语an?gamin的音译。意译为不还。佛教声闻乘(小乘)的四果之三﹐为断尽欲界烦恼﹑不再还到欲界来受生的圣者名。
1.形容体态柔美﹑苗条。阿﹐通"婀"。忽﹐助词。
1.方言。詈词。
1.佛教天神名。天龙八部之一。也译作紧捺罗﹑紧陀罗﹑真陀罗﹑紧捺洛等。义译为疑神﹑人非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为天帝歌神,能歌善舞。
1.亦称"拘拿儿"。 2.夹竹桃的别名。
1.夹竹桃的别名。也叫枸那花。
指极短的时间:一刹那间,纸片已烧成灰烬。
小说中的常用套语。意指事情发生的速度不是记叙速度所能跟得上的。
爬上这一卒山,觉得那一座山更高。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老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
1.哪里。表示反诘。 2.哪里。何处。
1.亦作"那些个"。 2.哪里是;说不上。
1.词牌名。本为七言绝句﹐唐人以入乐府。旧题杨太真所作﹐宋人又名《鸡叫子》。
1.词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