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杖击威逼。
1.敲诈剥削。
1.詈词。挨打的坯子。
1.敲击,击打。 2.指拷打。 3.以言语相讥讽。 4.指批评。 5.旧指民间吹鼓手中专司打击乐器的乐工。
1.弹奏。
1.敲打撞击。
1.一种玩具。形似扯铃。
1.勒索敲剥。
1.犹旁敲侧击。
1.方言。犹轻薄,不坚实。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载:唐人贾岛做诗,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起初“敲”字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用手做推、敲的动作,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就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认为用“敲”字好。后以“推敲”比喻反覆斟酌、考虑。
1.亦作"吃敲才"。 2.詈词。犹言该打死的家伙。敲,打死。
1.亦作"吃敲材"。同"吃敲才"。
1.亦作"吃敲贼"。 2.吃敲才。
1.詈词。犹言该打的说谎家伙。
借:假托;故:借口。找借口敲诈、勒索别人的钱财。
用于折磨人,使人不断遭受痛苦。
比喻从旁帮腔、撺掇或助势。
敲门的砖石,门敲开后就被抛弃。比喻骗取名利的初步的工具。
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种口实为借口来索取财物。
戛:打击。形容声音清脆,宛如敲击玉石和冰块发出的声响。
敲开冰找火。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一定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