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uǒ nà  ]
  • ㄏㄨㄛˇ ㄋㄚˋ
  • OOO RDFI

火捺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亦作“火捺纹”。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火捺纹”。 广东 端溪 砚石的一种纹理,称“火捺纹”。因亦以为品种名。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石语·端石》:“﹝端石﹞凡十餘种,其火捺以紫气奔而迴礴,又如血晕散开,有若云雾之气,或小而圆轮若金钱者。”
清 钮琇 《觚賸·石言》:“峡石矿凡十一,北岸坑曰‘阿婆’,曰‘白婆坟’,其石质黯黝不鲜佳者,亦有火捺纹、蕉叶白。”

火捺词语接龙

  • 1、1.契丹语。相当于汉语的"行在"。辽主的行营。
  • 2、1.向下弯曲如弓弩。形容禾穗丰硕。
  • 3、1.用力挤压。
  • 4、1.乐器拍板的别名。见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拍板》。
  • 5、1.抑制兴头,扫兴。
  • 6、1.盖指模或图章,作为本人负责或承认的凭据。
  • 7、1.勉力抑制。
  • 8、蜻蜓1.竖蜻蜓。身体倒立。
  • 9、杀因1.蒙古语。好。
  • 10、纳陛1.古代帝王赐给有殊勋的诸侯或大臣的"九锡"之一。凿殿基为登升的陛级,纳之于檐下,不使尊者露而升,故名。《韩诗外传》卷八:"诸侯之有德,天子锡之,一锡车马……五锡纳陛。"《汉书.王莽传上》:"朱户﹑纳陛。"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纳,内也,谓凿殿基际为陛,不使露也。"一说,纳陛为致于殿两阶之间,便于上殿。见《文选.潘勖<册魏公九锡文>》"是用锡君纳陛以登"李周翰注。后代亦以为对大臣的优遇。
  • 11、纳钵1.亦作"纳宝"。 2.契丹语译音。相当于汉语的"行在"。辽﹑金﹑元时国君的行营。
  • 12、纳布1.粗布名。纳,通"衲"。
  • 13、纳步1.犹留步。
  • 14、纳财1.谓所食之米。 2.谓接受钱财。
  • 15、纳采古代定亲时男方送聘礼给女方:下达纳采,用雁。
  • 16、纳宠1.纳妾。
  • 17、纳粹1.德语Nationalsozialistische(Partei)的缩写Nazi的音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德国国家社会党,是以希特勒为首的最反动的法西斯主义政党。
  • 18、纳访1.出谋献策。
  • 19、纳福迎祥致福:蠲邪纳福。后多用为问候之辞: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
  • 20、纳妇1.娶妇。
  • 21、纳肝1.《吕氏春秋.忠廉》:"卫懿公有臣曰弘演,有所于使。翟人攻卫……及懿公于荣泽,杀之,尽食其肉,独舍其肝。弘演至,报使于肝,毕,呼天而啼,尽哀而止,曰:'臣请为襮。'因自杀,先出其腹实,内懿公之肝。"内,同"纳"。后以"纳肝"为忠烈的典故。
  • 22、纳贡1.古代诸侯向天子贡献财物土产。 2.明代科举制度准许人捐纳钱财入国子监,由生员捐纳者称纳贡,而由普通民人捐纳者称例监。清代有例贡,性质相近。
  • 23、纳顾1.受到知遇。
  • 24、纳官1.向官府交纳谷物。 2.捐官。 3.授官。

火捺的相关查询

火捺的意思解释、火捺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