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í xínɡ  ]
  • 一ˊ ㄒ一ㄥˊ
  • KHGP GAE

遗形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超脱形骸,精神进入忘我境界。

⒉  道教指尸解登仙。

⒊  遗体,遗骸。

⒋  指遗留下来的形貌、形体、形式。

引证解释

⒈  超脱形骸,精神进入忘我境界。

《文选·贾谊<鵩鸟赋>》:“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
李善 注:“《庄子》云:仲尼 问於 颜回 曰:‘何谓坐忘?’回曰:‘堕支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於大道,此谓坐忘。’ 司马彪 曰:‘坐而自忘其身。’”
晋 陆机 《王子乔赞》:“遗形 灵岳,顾景忘归。”
明 袁宏道 《答梅客生书》:“朋友则有一二小官,斋郎典客之类,絶口不谈朝事者,其胸中又无一段先入意见为主,僕遂得遗形纵古,不相妨碍。”

⒉  道教指尸解登仙。

晋 陆云 《登遐颂》:“梅公 指景,有皇遗形。”
唐 岑文本 《京师至德观法王孟法师碑铭序》:“以 贞观 十二年七月十二日,遗形而化,春秋九十有七。”
宋 梅尧臣 《长歌行》:“遗形得极乐,昇仙上玉京。”

⒊  遗体,遗骸。

《宋书·夷蛮传·呵罗单国》:“是名 如来,应供正觉,遗形舍利,造诸塔象。”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译经二·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今观 畏 之遗形,渐加缩小。”

⒋  指遗留下来的形貌。形体、形式。

三国 魏 曹植 《叙愁赋》:“观图像之遗形,窃庶几乎 英 皇。”
晋 潘岳 《杨仲武诔》:“临穴永诀,抚櫬尽哀。遗形莫绍,增慟余怀。”
唐 高适 《还京次睢阳祭张巡许远文》:“思壮志於冥寞,问遗形於荆杞。”
金 元好问 《大室同希颜赋》诗:“壮哉 崧维岳,盘盘上窈冥。中天瞻巨镇,元气有遗形。”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的分类》:“最早的叙事歌是最古的民歌的遗形。”

遗形(yi xing)同音词

  • 1、谊行[yì xínɡ ]

    1.义行﹔德行。

  • 2、议刑[yì xínɡ ]

    1.谓议罪以定刑。

  • 3、议行[yì xínɡ ]

    1.谓评议其生平行事。 2.拟议施行。

  • 4、遗行[yí xínɡ ]

    1.失检之行为;品德有缺点。 2.前人传下的品行。 3.指死者生前的品行。

  • 5、遗型[yí xínɡ ]

    1.指先前的式样。 2.指留下的标准。

  • 6、遗性[yí xìnɡ ]

    1.指遗传下来的本性。

  • 7、移幸[yí xìnɡ ]

    1.谓帝王移驾临幸。

  • 8、蚁行[yǐ xínɡ ]

    1.蚂蚁爬行。 2.比喻日月在天之运行。 3.比喻循序渐进。

  • 9、逸兴[yì xìnɡ ]

    1.超逸豪放的意兴。

  • 10、逸性[yì xìnɡ ]

    1.超脱不俗的性情。

遗形词语接龙

  • 1、便1.谓地理形势有利。 2.指有利的地理形势。 3.指形势发展的有利时机。
  • 2、1.在外力的作用下,固体的形状或体积所发生的改变。基本的形变有拉伸形变﹑扭转形变﹑变曲形变和剪切形变。
  • 3、1.容貌仪表。
  • 4、1.指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的一种战术。
  • 5、1.即形天。
  • 6、1.指人的形体和内脏。 2.喻内部秘密﹑内情。
  • 7、经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形成新的风格|形成包围。
  • 8、1.校勘学术语。刻板﹑抄写时因字形相似而歧出的错误字体。
  • 9、1.指堪舆﹑骨相等方术。《汉书.艺文志》列为"数术"之一。
  • 10、1.见"形方氏"。
  • 11、1.犹言忘却己身之存在。
  • 12、1.谓迫于形势而屈服。
  • 13、1.形体。指身躯。
  • 14、人的躯体: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15、1.形势;情况。
  • 16、1.形态鄙俗﹑丑陋。多作谦词。
  • 17、①人的神色、行为流露的迹象:形迹可疑|有了这些形迹,事不难查。 ②指礼貌、规矩:正因为我们本是神交,不必拘泥形迹。
  • 18、1.形表。指举止行为。
  • 19、1.旧时以相度地形吉凶﹐为人选择宅基﹑墓地为业的人。也称堪舆家。
  • 20、1.仪容整饬。
  • 21、1.显形。 2.显现﹐流露。
  • 22、1.犹象教。谓以形象施行教化。
  • 23、1.谓形体接触。
  • 24、1.犹尸解。古代方士谓修道成仙﹐魂魄离体﹐留下形骸。

遗形的相关查询

遗形的意思解释、遗形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