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è ɡuàn  ]
  • ㄏㄜˊ ㄍㄨㄢ
  • JQWG PFQF

鹖冠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以鹖羽为饰之冠。武官之冠。

⒉  隐士之冠。《文选·刘孝标〈辩命论〉》:“至于鹖冠瓮牖,必以悬天有期。”李善注:“《七略》鹖冠子者,盖楚人也,常居深山,以鹖为冠,故曰鹖冠。”

引证解释

⒈  以鹖羽为饰之冠。武官之冠。

《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緄,加双鶡尾,竖左右,为鶡冠云。五官、左右虎賁、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鶡冠,纱縠单衣。”
唐 柳宗元 《送邠宁独孤书记赴辟命序》:“﹝ 杨朝晟 ﹞沉断壮勇,专志武力,出麾下,取主公之节鉞而代之位,鶡冠者仰而荣之。”
集注引 孙汝听 曰:“鶡冠,武士之冠也。”
清 钱谦益 《中秋日得凤督马公书来报剿寇师期喜而有作》诗:“鶡冠将军来打门,尺书远自中都至。”

⒉  隐士之冠。

《文选·刘孝标〈辩命论〉》:“至於鶡冠瓮牖,必以悬天有期。”
李善 注:“《七略》 鶡冠子 者,盖 楚 人也,常居深山,以鶡为冠,故曰鶡冠。”
唐 杜甫 《小寒食舟中作》诗:“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鶡冠。”
仇兆鳌 注:“赵 注:鶡冠,隐者之冠。”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五:“浑忘憔悴无颜色,翻笑他人戴鶡冠。”

国语辞典

⒈  汉代武官所戴的帽子,因用鹖羽做装饰,故称为「鹖冠」。

《续汉书志·第三〇·舆服志下》:「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云。」

⒉  相传春秋时有一楚人,隐居深山,以鹖羽为冠,人称「鹖冠子」、「鹖冠」,遂成后世隐士所戴的一种帽子。

《文选·刘孝标·辩命论》:「至于鹖冠瓮牖,必以悬天,有期。」

鹖冠(he guan)同音词

  • 1、河关[hé ɡuān ]

    1.河流和关隘。

  • 2、合关[hé ɡuān ]

    1.相关涉。

  • 3、阖棺[hé ɡuān ]

    1.盖棺。指死亡。

  • 4、鹤关[hè ɡuān ]

    1.太子宫禁之门。 2.边关。

  • 5、鹤观[hè ɡuān ]

    1.观名。(1)汉武帝时所建。在长安城西茂陵。《三辅黄图.陵墓》:"武帝茂陵在长安城西北八十里,周回三里,高一十四丈一百步,茂陵有鹤观。"(2)宋苏轼所建。在广东惠州(今罗浮山以东)。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一:"子厚居柳筑愚溪,东坡居惠筑鹤观,若将终身焉。"(3)指白鹤观。在江西省星子县五老峰下。清蒋士铨《酹江月.望庐山》词:"日照香炉,云生鹤观,雪挂康王谷。"

鹖冠词语接龙

  • 1、1.戴帽的狗。比喻不知礼义的人。
  • 2、1.盖过前人或前代。
  • 3、1.谓帽子被东西钩去。
  • 4、1.见"冠婚"。
  • 5、1.亦作"冠昏"。 2.指冠礼与婚礼,《礼记》各有专篇记述。亦指其篇名。 3.谓行加冠﹑结婚礼。
  • 6、1.戴公鸡形状的帽,表示好勇。
  • 7、1.谓写序言。
  • 8、1.即鹳雀。
  • 9、1.超出众人。
  • 10、1.古代公侯礼帽的帽穗緌,帽带的下垂部分。
  • 11、1.指官吏的全套礼服。 2.指穿着官服。 3.指官宦士绅。 4.指官职。 5.指文明﹑礼仪制度。
  • 12、1.比喻仕宦。 2.戴帽束带。
  • 13、1.以三石为足而矗立于地的大石。古人认为是将有天子兴于民间的一种祥瑞。 2.山名。今名聪山,在山东省费县西北。
  • 14、1.盖过时人,为当代第一。
  • 15、1.已行冠礼的成年之士。
  • 16、1.谓超人出众,天下一流。
  • 17、1.指冠礼。
  • 18、1. 古典建筑中一种顶部线脚。
  • 19、1.首位。 2.加在前头。
  • 20、1.泛指官吏的服饰制度。冠,礼帽;绶,印绶。
  • 21、1.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称二十岁为冠岁。
  • 22、1.冠冕。
  • 23、1.头戴霞冠。意谓成仙。
  • 24、1.在书前加序言。

鹖冠的相关查询

鹖冠的意思解释、鹖冠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