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ì huì  ]
  • ㄅ一ˋ ㄏㄨㄟˋ
  • AIT JTX

蔽晦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犹蒙蔽。

⒉  谓受蒙蔽而昏暗。

⒊  隐覆晦涩。

引证解释

⒈  犹蒙蔽。

《战国策·赵策二》:“奉阳君 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制官事。”
《楚辞·九章·惜往日》:“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

⒉  谓受蒙蔽而昏暗。

《汉书·五行志下之上》:“管仲 既死, 桓 德日衰,天戒若曰,伯道将废…… 桓公 不寤,天子蔽晦。”
颜师古 注:“被掩蔽而暗也。”

⒊  隐覆晦涩。

清 方苞 《书<陈氏集说补正>后》:“余少治《戴记》,见 陈氏 《集説》,於《记》之本指,时有未达而反以蔽晦之者,及得 徐司寇 所刻《集説补正》,而惑之解者过半。”
清 邵懿辰 《赠陈艺叔序》:“方 乾隆 中,俗学横流,其聪明杰魁之士,相劘而为考证行末之务,名治经而经日以蔽晦。”

蔽晦(bi hui)同音词

  • 1、鄙秽[bǐ huì ]

    1.鄙陋浊秽。

  • 2、闭会[bì huì ]

    会议结束。

  • 3、璧晖[bì huī ]

    1.喻日﹑月的光辉。

  • 4、璧回[bì huí ]

    1.犹璧还。

  • 5、笔会[bǐ huì ]

    ①以文章的方式对某个专题或专题的某个侧面进行探讨、报道等的活动:文艺评论~。 ②一种由作家联合成的组织。

  • 6、秕秽[bǐ huì ]

    1.敝败﹐污损。

  • 7、弊秽[bì huì ]

    1.犹卑污。

  • 8、避回[bì huí ]

    1.亦作"避回"。 2.回避;避忌。

  • 9、避讳[bì huì ]

    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做避讳。

蔽晦词语接龙

  • 1、1.见"晦暗"。
  • 2、1. 昏暗无光的;部分或全部黑暗的。
  • 3、1.见"晦暗"。
  • 4、1.隐藏;隐秘。
  • 5、1.隐晦不显。
  • 6、1.蒙蔽光明。比喻蒙惑人主之聪明。
  • 7、1.昏黑;灰黑。 2.指邪恶的意念。
  • 8、1.幽暗不明。
  • 9、1.懵懂;昏暗。
  • 10、1.欺蒙,欺惑。
  • 11、把自己的形迹隐藏起来:晦迹山林。
  • 12、1.唐代节日名。在正月晦日。
  • 13、1.使日色昏暗。 2.指晦日,晦节。
  • 14、1.昏暗。芒,通"茫"。
  • 15、1.指光线昏暗。 2.指社会黑暗,世道混乱。 3.愚昧。
  • 16、1.昏暗,阴暗。 2.犹愚昧。 3.隐晦不明;模糊不清。
  • 17、1.阴暗而不通风。
  • 18、1.昏暗。比喻政治黑暗无道。
  • 19、1.见"晦蒙"。
  • 20、1.亦作"晦曚"。 2.昏暗。 3.喻世道昏乱。 4.隐晦模糊。
  • 21、1.秘藏不露。
  • 22、1.隐没。
  • 23、1.隐名。
  • 24、〈书〉①夜间和白天。 ②昏暗和晴朗。

蔽晦的相关查询

蔽晦的意思解释、蔽晦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