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hí chén  ]
  • ㄕˊ ㄔㄣˊ
  • RWGK IFF

拾尘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传说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得食。后得米,由颜回、仲由二人在一间破屋里烧饭。颜回见一块烟灰落到饭里,感到被弄污的饭弃之可惜,就取来吃了。子贡从远处望见,以为他偷食,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颜回不会做这种事。后来问明情况,孔子说:我也会这样做的。见《孔子家语·颜回》。《吕氏春秋·任教》亦载此事,稍异:谓孔子亲见而怀疑,后查明情况,叹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后以“拾尘”喻因误会而致疑。

引证解释

⒈  传说 孔子 困于 陈 蔡 之间,七日不得食。后得米,由 颜回、仲由 二人在一间破屋里烧饭。 颜回 见一块烟灰落到饭里,感到被弄污的饭弃之可惜,就取来吃了。 子贡 从远处望见,以为他偷食,告诉了 孔子。孔子 说 颜回 不会做这种事。后来问明情况, 孔子 说:我也会这样做的。见《孔子家语·颜回》。

《吕氏春秋·任教》亦载此事,稍异:谓 孔子 亲见而怀疑,后查明情况,叹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后以“拾尘”喻因误会而致疑。 晋 陆机 《君子行》:“掇蜂灭天道,拾尘惑 孔颜。”
唐 李白 《雪谗诗赠友人》:“拾尘掇蜂,疑圣猜贤。”
《旧唐书·韦处厚传》:“盖 曾参 有投杼之疑,先师有拾尘之戒。”
亦作“拾煤”。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书》:“於掇蜂而知父子之可閒,於拾煤而知圣贤之可疑。”
明 陈子龙 《复张郡侯书》:“谁兴拾煤之谤,徒受唾天之污。”

国语辞典

⒈  相传孔子困于陈、蔡间,七日不得食,颜回索米煮饭,熟时,孔子见颜回偷吃,遂借梦以问,回即答因煤灰沾米,不忍丢弃,所以把它吃下去。典出《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后以拾尘比喻误会。

晋·陆机〈君子行〉:「掇蜂灭天道,拾尘惑孔颜。」
《旧唐书·卷一五九·韦处厚传》:「盖曾参有投杼之疑,先师有拾尘之戒。」

拾尘(shi chen)同音词

  • 1、侍臣[shì chén ]

    1.侍奉帝王的廷臣。

  • 2、侍晨[shì chén ]

    1.见"侍帝晨"。

  • 3、士臣[shì chén ]

    1.犹言将士。

  • 4、食陈[shí chén ]

    1.吃陈粮。 2.饮用陈茶叶。

  • 5、使臣[shǐ chén ]

    1.宋代府属专管缉捕的官员。

  • 6、时臣[shí chén ]

    1.当代的大臣。

  • 7、时辰[shí chén ]

    ①旧用作计时单位。一昼夜分作十二时辰,一时辰合今两小时,用十二地支记名。半夜11时至凌晨1时称子时,1时至3时称丑时,依次类推。 ②泛指时间:赶上好时辰。

  • 8、尸臣[shī chén ]

    1.主事之臣。 2.犹尸位之臣。指居位而无所作为的臣子。

  • 9、饰臣[shì chén ]

    1.修饰虚名之臣。

  • 10、师臣[shī chén ]

    1.对居师保之位或加有太师官号的执政大臣的尊称。

拾尘词语接龙

  • 1、1.飞扬的灰土。 2.犹尘俗。 3.指社会的底层。 4.喻肮脏或肮脏的东西。 5.污染,蒙受污秽。
  • 2、1.飞扬的灰土。亦喻指尘世;尘俗。
  • 3、1.落满尘土的马鞍。亦代指车马。
  • 4、1.诬蔑诽谤。
  • 5、1.尘襟。
  • 6、1.灰尘,尘土。 2.尘俗;世俗之人。 3.比喻卑下的处境或微贱之物。
  • 7、1.见"尘垢秕糠"。
  • 8、1.鄙视,看不起。
  • 9、1.指古旧之书。
  • 10、1.尘土飞扬。
  • 11、1.《晋书.王戎传》:"王衍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表物。"后以"尘表"谓人品超世绝俗。 2.世外;世俗之外。
  • 12、1.佛教语。犹言世界。 2.佛教语。犹言世世;无量数。
  • 13、1.谦词。犹言冒犯。
  • 14、1.尘榻。
  • 15、1.亦作"尘玷"。 2.污染,玷辱。
  • 16、1.见"尘点"。
  • 17、1.谓尘世的喧闹。
  • 18、1.尘黩。用作谦词。
  • 19、1.犹玷污。尘,自谦之词。
  • 20、1.被尘土污染,蠹虫蛀坏。形容陈旧破烂。
  • 21、1.人间;俗世。 2.凡人。
  • 22、1.人世间的烦恼。
  • 23、1.把尘世比作樊笼,因称尘樊。
  • 24、1.又称灰尘肺。某些工业生产过程中能产生有害的灰尘,如防护不好,就进入肺脏,肺中灰尘逐渐增多,使肺结疤,弹性减弱,劳动力也逐渐减退,并容易感染肺结核﹑肺炎等。

拾尘的相关查询

拾尘的意思解释、拾尘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