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hì zhì  ]
  • ㄔˋ ㄓˋ
  • QNTE ICK

饬治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整理。

⒉  整饬。

引证解释

⒈  整理。

《史记·南越列传》:“王、王太后飭治行装重齎,为入朝具。”

⒉  整饬。

明 高攀龙 《职方刘静之先生墓志铭》:“世固不乏修身洁行士也,然往往飭治象貌,不为世訾詬而已。”

饬治(chi zhi)同音词

  • 1、迟滞[chí zhì ]

    ①缓慢;不通畅:行动迟滞|交通迟滞。 ②延迟;拖延:因故迟滞|迟滞至今。 ③呆滞不灵活:目光迟滞。

  • 2、持支[chí zhī ]

    1.支持。

  • 3、持质[chí zhì ]

    1.劫持人质。

  • 4、斥陟[chì zhì ]

    1.黜免与擢升。

  • 5、鸱峙[chī zhì ]

    1.谓气势威猛,相持对立。

  • 6、鸱跱[chī zhì ]

    1.谓气势威猛地相持对立。

  • 7、尺纸[chǐ zhǐ ]

    1.信函。 2.指篇幅短小的文字。 3.小幅纸张。

  • 8、尺咫[chǐ zhǐ ]

    1.咫尺。喻极近的距离。

  • 9、斥埴[chì zhí ]

    1.咸质黏土。

  • 10、齿稚[chǐ zhì ]

    1.年幼,未成年。

饬治词语接龙

  • 1、1.指晏子治理东阿的故事。《晏子春秋.杂上四》:"景公使晏子为东阿宰﹐三年﹐毁闻于国。景公不说﹐召而免之。晏子谢曰:'婴知婴之过矣﹐请复治阿﹐三年而誉必闻于国。'景公不忍﹐复使治阿﹐三年而誉闻于国……景公知晏子贤﹐乃任以国政﹐三年而齐大兴。"后因以"治阿"指吏治有方﹐政绩显着。
  • 2、1.见"治辨"。
  • 3、1.治安保卫的省称。
  • 4、1.准备;备办。
  • 5、1.治国的根本措施。 2.谓处理事务从根本上着手。与"治标"相对。
  • 6、1.为帝王出行清理道路。
  • 7、1.谓掌握机动变化的方法。
  • 8、1.亦作"治辩"。亦作"治办"。 2.谓处理事务合宜。 3.治理。 4.备办。
  • 9、1.见"治辨"。
  • 10、1.谓对出现的问题不从根本上谋求解决,仅对显露在外的枝节问题作应急处理。与"治本"相对。
  • 11、1.古指在秋季进行的练兵仪式。后泛指练兵或治军。 2.出兵作战。
  • 12、1.缉捕治罪。
  • 13、1.谓修整仪态,行步中规矩。
  • 14、1.保管。
  • 15、1.经营产业。
  • 16、1.古代天子诸侯三朝之一。在路门外,司士掌之,为每日视朝之所。 2.政治清明的朝代。
  • 17、1.指综计工作成绩之簿册。
  • 18、1.古代行射仪及祭礼时,射人在天子和诸侯之间传达命令,谓之"治达"。《周礼.夏官.射人》:"﹝射人﹞掌其治达。"郑玄注:"谓诸侯因与王射及助祭而有所治,受而达之于王,王有命,又受而下之。"一说谓当广赅众事,不仅射仪及祭祀而已。参阅清孙诒让《周礼正义》。
  • 19、1.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 2.修筑道路。
  • 20、1.谓管理土地的赋税。
  • 21、1.旧时部属对长官或旅外官吏对原籍长官的自称。
  • 22、1.治国的法典。
  • 23、1.修改润色。
  • 24、1.政治安定。 2.点窜改定。

饬治的相关查询

饬治的意思解释、饬治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