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xí wǔ  ]
  • ㄒ一ˊ ㄨˇ
  • NU GAH
  • 动词

习武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练习武事;练习武艺。

引证解释

⒈  练习武事;练习武艺。

《诗·秦风·驷驖序》 唐 孔颖达 疏:“诸侯之君,乃得顺时游田,治兵习武,取禽祭庙。”
茅盾 《子夜》一:“如果不是二十五年前习武骑马跌伤了腿……那么现在 吴老太爷 也许不至于整天捧着《太上感应篇》罢?”

国语辞典

⒈  练习武艺。

《诗经·秦风·驷驖》「园囿之乐焉」句下唐·孔颖达·正义:「诸侯之君,乃得顺时游田,治兵习武,取禽祭庙。」

习武(xi wu)同音词

  • 1、阋侮[xì wǔ ]

    1.内争外侮。

  • 2、隙屋[xì wū ]

    1.亦作"?屋"。 2.坏漏的屋舍。

  • 3、戏侮[xì wǔ ]

    1.亦作"戏?"。 2.戏弄轻侮。

  • 4、细务[xì wù ]

    1.琐碎小事。

  • 5、细物[xì wù ]

    1.小事物。

  • 6、奚吾[xī wú ]

    1.犹謑诟。耻辱。

  • 7、锡儛[xī wǔ ]

    1.即干舞。武舞的一种。舞者手执朱干﹐干背饰锡﹐故称。

  • 8、西吴[xī wú ]

    1.古地名。 2.唐宋时湖州府的别称。在今浙江湖州。明周祁《名义考》以苏州为东吴﹐润州为中吴;湖州在西﹐故称西吴。

  • 9、席屋[xí wū ]

    1.用席搭盖的简易房子。

  • 10、喜舞[xǐ wǔ ]

    1.欣喜起舞;欢欣鼓舞。

习武词语接龙

  • 1、1.半步。 2.即虎步。形容举步威武。 3.谓追随。
  • 2、1.兵部。古代封建王朝中主管军事的部门。
  • 3、1.亦作"武材"。 2.军事才干。
  • 4、1.见"武才"。
  • 5、戏曲场面的一部分。指各种打击乐器。如锣、鼓、钹、水镲等。习惯上也指演奏这类乐器的乐师。
  • 6、1.威猛的兵车。
  • 7、1.武官;武将。主管军事的官员。
  • 8、1.勇武的声名。
  • 9、1.谓军事上的胜利。
  • 10、1.古代的一种战车。又名冲车。
  • 11、1.传统戏曲脚色行当。丑行的一支。扮演擅长武艺而性格机警﹑语言幽默的男性人物。着重翻跳武技,也讲究口齿清楚有力,俗称"开口跳"。如京剧《三岔口》中的刘利华﹑昆剧《挡马》中的焦光普。
  • 12、1.武官中的显贵。
  • 13、1.传统戏曲中用武术表演的搏斗。
  • 14、1.山名。在四川省成都市城内西北隅。
  • 15、戏曲脚色行当。旦行的一支。扮演擅长武艺的女子。又有刀马旦和武旦之分。前者多扎“靠”(表示铠甲),注重身段功架,如《穆柯寨》中的穆桂英、《战金山》中的梁红玉等;后者重跌扑翻打,如《十字坡》的孙二娘、《泗州城》中的水母等。
  • 16、1.武道。运用武力所应遵守的准则。如平定祸乱等。 2.指《武德舞》。
  • 17、1.商代国王名。后世称为高宗。盘庚弟小乙之子。相传少时生活在民间,即位后,重用傅说﹑甘盘为大臣,力求巩固统治。在位五十九年。 2.古代传说中仙人名。姓成,名武丁。
  • 18、1. 即用武力打架,争斗。
  • 19、原指以权势断定是非曲折,后指主观臆断:你不去了解一下,就下结论,也太武断了。
  • 20、1.习武的风尚。
  • 21、①武士,勇武的人:纠纠武夫。 ②军人:一介武夫。
  • 22、1.即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唐人避唐高祖之祖李虎讳改。
  • 23、1.亦作"武干"。 2.指军事才干。
  • 24、1.武术功夫。多指戏曲中的武术表演。

习武的相关查询

习武的意思解释、习武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