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qī qiāo  ]
  • ㄑ一 ㄑ一ㄠ
  • KHED KHAQ
  • 形容词

蹊跷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奇怪,可疑。

宋江见了这个大汉走得蹊跷,慌忙起身赶出茶坊来,跟着那汉走。——《水浒全传》

odd; queer;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蹊蹻”。

⒉  奇怪;可疑。

《朱子语类》卷二六:“仁者之过,只是理会事错了,无甚蹊蹺。”
《水浒传》第二十回:“宋江 见了这个大汉走得蹊蹺,慌忙起身,赶出茶房来,跟着那汉走。”
明 陆采 《怀香记·赴辟登程》:“琴童且又蹊蹻,蹊蹻,画堂终日把臀摇。”
《醒世姻缘传》第十四回:“谁知蹊蹻古怪的事説不尽这许多。”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其实,便是这钟楼,也何尝不造得蹊跷。”

⒊  花样;奥妙。

清 李渔 《奈何天·调美》:“怕他临去弄蹊蹺,準备着毛拳叫他吃顿饱。”
沙汀 《一个秋天晚上》:“起初,他颇担心那个老实人发觉了他的蹊跷,接着他就因为他的坦白善良自惭起来。”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章:“秀兰 见她只笑不开口,觉得话里一定有蹊跷。”

⒋  不平正。

《挂枝儿·送别》附 明 丘田叔 《送别》:“那砖儿自块块方正平实得好,那瓦儿一片片反覆又蹊蹺。”

国语辞典

⒈  怪异而违背常情。元·关汉卿也作「跷敧」、「跷蹊」。

《蝴蝶梦·第一折》:「子细寻思,两回三次,这场蹊跷事。」
《文明小史·第三六回》:「六人看这光景,觉得有些蹊跷。」

蹊跷(qi qiao)同音词

  • 1、崎峭[qí qiào ]

    1.参差峭拔。

  • 2、琦巧[qí qiǎo ]

    1.奇巧,巧技。

  • 3、欺巧[qī qiǎo ]

    1. [方]∶有心眼,善于随机应变。如:幸亏你很欺巧,要不突然冒出那样的怪问题,我还应付不过来呢。

  • 4、七窍[qí qiào ]

    ①七个孔:吾闻圣人心有七窍。 ②特指人的头部七孔,即两眼、两耳、两鼻腔、一口:七窍流血。

  • 5、蹊蹻[qī qiāo ]

    1.见"蹊跷"。

  • 6、齐巧[qí qiǎo ]

    1.方言。恰巧。

  • 7、凄悄[qī qiāo ]

    1.伤感寂寞。

  • 8、乞巧[qǐ qiǎo ]

    1.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 9、奇巧[qí qiǎo ]

    1.奇异机巧;奇诡狡诈。 2.犹巧妙。 3.犹凑巧。

  • 10、奇峭[qí qiào ]

    1.谓山势奇特峻峭。 2.谓笔墨雄健而不同流俗。

蹊跷词语接龙

  • 1、1.亦作"蹻脚"。 2.瘸腿,跛足。 3.翘起腿脚。 4.指旧时女子的小足。
  • 2、1.亦作"蹻趹"。 2.举足疾行。
  • 3、1.亦作"蹻脉"。 2.见"跷脉"。
  • 4、1.高低不平。
  • 5、1.亦作"蹻蹊"。亦作"跷奇"。亦作"跷欹"。 2.奇怪;可疑。 3.诡谲。 4.离奇。
  • 6、1.见"跷蹊"。
  • 7、1.宋代单球门蹴鞠比赛中队员职责称谓之一。专司挟住同伴踢来的球,并向球头供球打门。也称骁色﹑色挟。
  • 8、1.亦作"蹻然"。 2.形容不踏实。
  • 9、1.犹挺身。
  • 10、1.犹言抬脚举步。
  • 11、1.见"跷蹊"。
  • 12、1.亦作"蹺跃"。 2.犹跳跃。
  • 13、1.亦作"蹻足"。 2.跛足。 3.踮起脚跟。参见"跷足抗首"。 4.举足。
  • 14、1.亦作"蹺车"。 2.一种用于泥泽中乘驰的橇。
  • 15、1.唐时内外用钱,每千文扣除若干,谓之跷垫。即后世所谓扣串。
  • 16、1.亦作"蹻蹀"。 2.犹奔走。
  • 17、1.亦作"蹻工"。 2.戏曲﹑舞蹈演员踩着高跷训练步法的基本功。
  • 18、1.亦作"跷怪"。 2.奇怪,可疑。
  • 19、1.克扣。
  • 20、1.儿童游戏用具。在狭长而厚的木板中间装上轴,然后架在支柱上,两人对坐两端,轮流用脚蹬地,使一端跷起,另一端下落,如此反复,游戏以取乐。
  • 21、生生1.亦作"蹻生生"。 2.翘竖尖耸貌。
  • 22、辫子1.死的谑称。
  • 23、蹬弩1.古代弩弓名。用脚踏弩机括而发射,故称。
  • 24、蹊作怪跷蹊:奇怪,可疑。指怪异多变,

蹊跷的相关查询

蹊跷的意思解释、蹊跷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