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ān bǐ  ]
  • ㄗㄢ ㄅ一ˇ
  • TAQ TEB

簪笔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谓插笔于冠或笏,以备书写。古代帝王近臣、书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装束。

⒉  指仕宦。

引证解释

⒈  谓插笔于冠或笏,以备书写。古代帝王近臣、书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装束。

《汉书·赵充国传》:“﹝ 张安世 ﹞本持橐簪笔事 孝武帝 数十年,见谓忠谨,宜全度之。”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
《汉书·昌邑王刘贺传》:“﹝ 刘贺 ﹞衣短衣大袴,冠 惠文 冠,佩玉环,簪笔持牘趋謁。”
颜师古 注:“簪笔,插笔於首也。”
《晋书·舆服志》:“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手版即古笏矣。尚书令、僕射、尚书手版头復有白笔,以紫皮裹之,名曰笏。”
隋 薛道衡 《从驾幸晋阳》诗:“方观翠华反,簪笔上云亭。”

⒉  指仕宦。参见“簪白笔”。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改官诗》:“簪笔雍容志已虚,不如归去旧蓬庐。”

国语辞典

⒈  一种将毛装在簪头的冠饰。后指将笔插在头上,以备随时记事。

《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卬家将军以为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
唐·李峤〈皇帝上礼抚事述怀〉诗:「小臣滥簪笔,无以颂唐风。」

簪笔(zan bi)同音词

  • 1、趱逼[zǎn bī ]

    1.催迫。

  • 2、攒笔[zǎn bǐ ]

    1.众多的笔。

  • 3、赞币[zàn bì ]

    1.古礼,祭祀时,大夫帮助国君拿币,供君取以祭神。

  • 4、赞弼[zàn bì ]

    1.辅弼,辅佐。

簪笔词语接龙

  • 1、1.笔为书写工具﹐舌为言语器官﹐故常以"笔舌"泛指文章和言论。
  • 2、1.谓以书写为业的人。
  • 3、1.对善书法者的美称。
  • 4、1.笔工。
  • 5、1.古代的一种体内有骨胳的无脊椎动物﹐形体很小﹐生活在平静的海洋中﹐构成羽毛状或锯齿状的群体。页岩中常有它的化石﹐是划分和对比地层的重要化石之一。
  • 6、①写字、画画用笔的风格:~沉稳。 ②诗文的气势:这首七律,~犹如大江出峡,汹涌澎湃。
  • 7、要求把答案写出来的考试方法(区别于‘口试’)。
  • 8、〈书〉用笔记下别人口授的话。
  • 9、1.指章疏奏议。
  • 10、1.文字记述;著作。
  • 11、汉字笔画的书写次序,如‘文’的笔顺是1)丶,2)亠,3),4)文。
  • 12、1.犹文思。
  • 13、用笔写出算式或算草来计算。
  • 14、1.指书法精髓。
  • 15、1.笔套。
  • 16、①两人对面在纸上写字交换意见,代替谈话。 ②用书面发表意见代替谈话。 ③笔记 ③(多用于书名):《梦溪~》。
  • 17、(~儿)①笔帽。 ②用线、丝织成或用布做成的套笔的东西。
  • 18、各人写的字所特有的形象;笔迹:对~ㄧ我认得出他的~。
  • 19、1.手写的便条。
  • 20、①很直地(立着):卫兵~地站在一旁。 ②(衣服)烫得很平而折叠的痕迹又很直:穿着一身~的西服。
  • 21、1.笔筒。
  • 22、用陶瓷、竹木等制成的插笔的筒儿。
  • 23、1.笔上用以书写的部分。 2.谓写作。 3.指书面。
  • 24、1.笔囊;携带文具用的袋子。喻文学侍臣或文章渊薮。

簪笔的相关查询

簪笔的意思解释、簪笔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