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校勘整理。
⒉ 论理,讲理。
⒊ 审察治理。
⒋ 古代官名。执掌校勘整理宫廷藏书。唐置集贤殿校理,宋因之。元、明废。清置文渊阁校理,掌注册点验。
⒈ 校订整理。
引《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孝成皇帝愍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藏,校理旧文。」
唐·岑参〈送魏升卿擢第归东都因怀魏校书陆浑乔潭〉诗:「 魏侯校理复何如,前日人来不得书。」
⒉ 职官名。专掌校勘整理宫廷藏书。唐代时隶属于集贤殿、弘文馆,宋沿袭之。清代文渊阁亦有此官。
1.炎热。
1.《三辅黄图.阁》:"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后因以"校藜"谓精心校勘书籍。
1.谓考定历法。
①效劳;出力服务:拼死效力|为国效力。 ②功效;效验:他的话果然发生了效力|效力显著。
1.亦作"効戾"。 2.犹效尤。
1.梨的一种。又称香水梨﹑含消梨。体大﹑形圆,可入药。
1.祭祀中群臣所行之礼。 2.细微琐碎的礼节。 3.附加的礼物。
1.扒手名。后引申谓扒手。
1.小力量。 2.谦称自己的仆役。
1.始于唐末的一种民间历法。
校理的意思解释、校理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