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ì sù  ]
  • ㄅ一ˋ ㄙㄨˋ
  • NKUF UBT

壁塑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中国绘画、雕塑合一的一种艺术形式。亦称“隐塑”或“影壁”。借壁势塑造神鬼、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等像,并施以色彩,形成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特殊样式。唐杨惠之的壁塑,时称天下第一。据说北宋画家郭熙见了杨惠之的山水壁塑,受到启发,以手堆泥于壁,使成凹凸之状,待干后,随其形迹用墨晕成山峦林壑,称为“壁影”。

引证解释

⒈  中国 绘画、雕塑合一的一种艺术形式。借壁势塑造神鬼、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等像,并施以色彩,形成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特殊样式。 唐 杨惠之 的壁塑,时称天下第一。据说 北宋 画家 郭熙 见了 杨惠之 的山水壁塑,受到启发,以手堆泥于壁,使成凹凸之状,待干后,随其形迹用墨晕成山峦林壑,称为“壁影”。

国语辞典

⒈  一种结合绘画与雕塑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根据壁面上凹凸不平的形状,雕塑山水、人物、花卉等形象,再涂上色彩。

壁塑(bi su)同音词

  • 1、鄙俗[bǐ sú ]

    粗俗;庸俗:言词~。

  • 2、毕宿[bì sù ]

    1.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古人以为主兵主雨,故亦借指雨师。

  • 3、弊俗[bì sú ]

    1.鄙陋的习俗。 2.指不良的习尚。 3.指风气败坏的社会。

  • 4、獘俗[bì sú ]

    1.陋俗,坏风俗。獘,通"弊"。

  • 5、壁宿[bì sù ]

    1.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的末一宿。有星二颗,即飞马座γ和仙女座α星。

  • 6、避俗[bì sú ]

    1.避世隐居。 2.指出家。 3.舍弃旧俗。参见"避俗趋新"。

  • 7、比俗[bǐ sú ]

    1.流俗,世俗。

  • 8、敝俗[bì sú ]

    1. 不良风俗;陋俗。

  • 9、敝素[bì sù ]

    1.破旧朴素。

壁塑词语接龙

  • 1、1. 塑造;用可塑材料建造。如:塑建孙中山雕像。
  • 2、1. 用塑炼机捏揉。
  • 3、主要成分为合成的或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能在一定条件下加以塑化成形,所得产品最后能保持形状不变的材料。分热塑性和热固性两类。热塑性的受热软化,可反覆塑制,如聚氯乙烯、聚乙烯等。热固性的成形后再加热不能软化,不能反覆塑制,如酚醛塑料、氨基塑料等。具有质轻、绝缘、耐腐蚀、美观、易加工等优点。应用广泛。
  • 4、1.用泥土或石膏等塑造的人像。
  • 5、通常指固体材料所受外力超过其弹性限度后具有能永久保留形变的性质。
  • 6、1.用石膏或泥土等可塑材料塑成人﹑物形象。 2.用文字描写或戏剧舞蹈表演创造人物形象。
  • 7、一种用于制作门窗等的材料,用聚氯乙烯、树脂等原料,添加适当助剂、改性剂挤压成型,框架是中空的,里面嵌装槽形钢材。
  • 8、料薄膜1. 用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以及其他树脂制成的薄膜,用于包装,以及用作覆膜层。
  • 9、性炸药以黑索今为主要成分,与非爆炸性黏合剂、增塑剂混合制成的具有良好塑性的炸药。在-57~-77°c的温度范围内可任意改变炸药形状。主要用于装填特种弹药或供特种技术爆破使用。
  • 10、料贴面板一种层压塑料装饰板片。用数层涂过酚醛树脂的牛皮纸,覆上一层涂过透明树脂的印花纸或织物作面层,经干燥、热压而成。具有板面平滑光亮、色泽鲜艳、强度好、质轻、耐磨、防燃、硬度大、耐蚀等特点。常用作室内墙面、柱面及家具等的装饰材料。
  • 11、棴常1.木名。
  • 12、俗誉1.世俗的称誉。
  • 13、俗缘1.佛教以因缘解释人事,因称尘世之事为俗缘。
  • 14、俗院1.寺庙中供世俗游客寄宿的房舍院落。
  • 15、俗韵1.不高雅的乐声。 2.指不工稳的押韵。 3.鄙俗的情味。
  • 16、俗众1.群众,普通人。
  • 17、俗主1.平庸的君主。
  • 18、俗馔1.世俗的饭食。
  • 19、遡波1.逆流的波浪。
  • 20、遡洄1.逆流而上。
  • 21、遡流1.犹逆流。
  • 22、遡游1.亦作"溯游"。 2.顺流而下。
  • 23、鹔霜1.鹔鷞。
  • 24、鹔鷞1.亦作"鹔鹴"。 2.鸟名。雁的一种。颈长,羽绿。 3.马名。 4.鼠名。即飞鼠。 5.见"鹔鹴裘"。 6.传说中的西方神鸟。 7.谓露凝为霜。古人以为鹔鹴飞则陨霜。

壁塑的相关查询

壁塑的意思解释、壁塑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