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ái mèi  ]
  • ㄅㄞˊ ㄇㄠˋ
  • RRR HEN

白眊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亦作“白髦”。

⒉  牦牛的毛。

⒊  以牦牛毛制的披衣,古代军中主帅卫士所服。亦指卫士。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白髦”。

⒉  牦牛的毛。

三国 蜀 诸葛亮 《又与孙权书》:“所送白眊薄少,重见辞谢,益以增惭。”
晋 张敞 《东宫旧事》:“太子有白眊拂二。”
《魏书·蠕蠕传》:“阿那瓌 等拜辞,詔赐 阿那瓌 ……露丝银缠槊二张并白眊。”

⒊  以牦牛毛制的披衣,古代军中主帅卫士所服。亦指卫士。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中校之军皆白裳、白髦、素甲、素羽之矰,望之若荼。”
三国 蜀 诸葛亮 《与兄瑾论白帝兵书》:“兄嫌 白帝 兵非精练。 到 所督,则先帝帐下白眊,西方上兵也。”

白眊(bai mei)同音词

  • 1、白梅[bái méi ]

    1.白色梅花。 2.经盐腌后晒干的梅子。可入药。

  • 2、白媒[bái méi ]

    1.谓再婚的妇女。

  • 3、白没[bái méi ]

    1.没收;公开侵夺。

  • 4、白眉[bái méi ]

    1.《三国志.蜀志.马良传》:"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后因以喻兄弟或侪辈中的杰出者。 2.喻一弯新月。

  • 5、百媚[bǎi mèi ]

    1.形容极其妩媚。

  • 6、败没[bài méi ]

    1.见"败殁"。

白眊词语接龙

  • 1、1.昏聩惑乱。
  • 2、1.老年与幼年。语出《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
  • 3、1.亦作"眊聩"。 2.眼花耳聋。
  • 4、1.昏聩;糊涂。
  • 5、1.视力昏花。
  • 6、1.见"眊瞶"。
  • 7、1.谓眼睛昏浊与清亮。
  • 8、1.昏聩惑乱。
  • 9、1.昏乱;糊涂。 2.犹藐藐。忽略貌。 3.元时俗语。羞人的话。
  • 10、1.昏花的眼睛。
  • 11、1.昏聩糊涂貌。 2.眼迷糊貌。
  • 12、1.昏聩懦弱。
  • 13、1.因失意而烦恼。 2.粗心。
  • 14、1.谓眼睛迷乱失神。
  • 15、1.昏花的眼睛。
  • 16、1.犹干燥。比喻不相关。
  • 17、稍稍1.方言。谓眼神因惊恐而游移不定。
  • 18、媒婆1.以说合婚姻为职业的妇女。
  • 19、媒钱1.酬谢媒人的财礼。
  • 20、媒染1.使某物(如织物)置诸媒染剂或类似化学品的作用下或以媒染剂或类似化学品处理某物。2.以化学品处理某物(一种乳剂或其他照相材料),从而给予后者以与染料结合的能力。
  • 21、媒人1.说合婚姻的人。
  • 22、媒绍1.介绍;举荐。
  • 23、媒氏1.官名。掌管婚姻之事。 2.说合婚姻的人。
  • 24、媒妁介绍婚姻的人:媒妁之言。

白眊的相关查询

白眊的意思解释、白眊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