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谓心志沉湎于某个方面。
引明 张居正 《赠荆门守黄君升开封贰守序》:“今治道益衰,吏为机巧,溺意功利,失其本心。”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黄慎轩之逐》:“近来縉绅士大夫,亦有捧呪念佛……不遵 孔子 家法,而溺意禪教者。”《明史·镇国中尉朱勤熨传》:“陛下躬上圣之资,不法古帝王兢业万几,择政任人,乃溺意长生,屡修斋醮,兴作频仍。”
1.平坦绵延貌。
1.即霓裳。
1.即麑裘。
1.隐瞒欺诈。
1.隐藏真情。
1.模仿其法度;仿效。
①事先的谋划和议论:事实证明了拟议的正确。 ②草拟:拟议章程。
1. 对外国侵略者的蔑称。
1.谓事先疑忌别人欺诈不正。语本《论语.宪问》:"不逆诈,不亿不信。"邢昺疏:"此章戒人不可逆料人之诈,不可亿度人之不信也。" 2.猜想;预料。
1.违背尊长的心意。 2.指违背自己的心意。 3.叛逆的心志。 4.预料。
溺意的意思解释、溺意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