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máo niú  ]
  • ㄇㄠˊ ㄋ一ㄡˊ
  • CEN TGK
  • 名词

牦牛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产于西藏的一种大型的野牛或家畜牛;在其背部有短而光滑的毛,在其胸部、体侧、四肢和尾部则有长而卷曲的毛。野牛的毛色黑褐,肩高可达2米,体重可达600公斤。

yak;

引证解释

⒈  反刍家畜。亦有野生者。毛多黑褐色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似帚,下腹、肩、股、胁等部密生长毛。耐寒,腿短,在崇山峻岭间善驮运。毛可制披衣、帐篷和绳索,绒可制毡。原产 亚洲 中部山地。是我国 青藏高原 地区主要的力畜。古人取其尾毛以为旌旄,后又以为帽缨。

明 郭登 《甘州即事》诗:“牦牛互市番氓出, 宛 马临关 汉 使回。”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牦牛》:“牦牛出 甘肃 临洮,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养之。状如水牛,体长多力,能载重,迅行如飞,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长尺许。其尾最长,大如斗。亦自爱护,草木钩之则止而不动。古人取为旌旄,今人以为缨帽……《山海经》云:‘ 潘侯之山 有旄牛,状如牛而四足节生毛。’即此也。”
郭小川 《春歌》之一:“西藏 的牦牛, 内蒙 的骆驼,早像春风一般巡视过高原和沙漠。”
犛牛:野牛。形状毛尾全同牦牛,但比牦牛大。一说即牦牛。 《山海经·中山经》:“东北百里,曰 荆山 ……其中多犛牛。”
郭璞 注:“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
《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宴大宾客,必驱犛牛使客自射,乃敢馈。”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犛牛》:“犛牛出西南徼外,居深山中野牛也,状及毛尾俱同牦牛。牦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 唐 宋 西徼诸州贡之。”
参见“牦牛”。氂牛:即牦牛。体矮身健,毛长,色多黑、深褐或黑白花斑。耐寒,耐粗饲。尾毛蓬生,可作旌旄。 《汉书·郊祀志上》:“泰一 所用,如 雍 一畤物,而加醴枣脯之属,杀一氂牛以为俎豆牢具。”
颜师古 注:“西南夷长尾髦之牛也。”
唐 杜甫 《锦树行》:“青草萋萋尽枯死,天马跛足随氂牛。”

国语辞典

⒈  动物名。哺乳纲偶蹄目。腿短,全身有长毛,野生者色黑,畜养者色白。是青康藏高原地区主要的力畜。也作「牦牛」。

牦牛(mao niu)同音词

  • 1、猫牛[māo niú ]

    1.即牦牛。

  • 2、毛牛[máo niú ]

    1.指祭祀用的活牛。 2.即牦牛。

  • 3、旄牛[máo niú ]

    1.即牦牛。产于我国西南地区。

  • 4、髦牛[máo niú ]

    1.即牦牛。髦,通"牦"。

牦牛词语接龙

  • 1、1.牛和千里马。喻指愚人与贤者。
  • 2、1.即牛皮胶。
  • 3、1.牛的角。亦指牛角号。
  • 4、1.牛觔。
  • 5、英国古城。人口114万(1980年)。工业有汽车、造船、飞机等。有英国最古老的名牌大学牛津大学。还有图书馆、博物馆、天文台等。塔状建筑著名,有“塔城”之称。
  • 6、1.元曲中称农村有财势或好事的少年子弟。
  • 7、1.牛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 2.比喻倔强固执。 3.木名。花叶皆如楝而细小,多植庭园中供观赏。材可为弓弩干。又取汁渍米作乌饭,食之健。又名南烛。
  • 8、①形容很大的劲头:他有股牛劲。 ②喻指执拗倔强的脾气:犯牛劲。
  • 9、1.见"牛膝"。
  • 10、1.牛和酒。古代用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
  • 11、1.牛鼻环。
  • 12、1.耕牛和农具。 2.金赋税单位,一耒加三头牛为一具。
  • 13、1.宋代称拥有耕牛的佃客。
  • 14、1.见"牛口之下"。 2.地名。在河南省荥阳县西北。唐窦建德被李世民所俘处。
  • 15、1.买卖牛的中间人。东汉王君公遭乱,"侩牛自隐",时人称之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逸民传.逢萌》。后用为避世隐居的典故。
  • 16、1.切细的牛肉。
  • 17、1.关牛的简陋房屋。
  • 18、1.放牛娃。 2.牵牛星的别称。亦指牛郎织女故事中的神话人物。 3.喻佳偶的男方。
  • 19、1.牛舍,牛栏。
  • 20、1.用牛乳做成的半凝固的食品。
  • 21、1.谓以牛犁地。亦指耕牛和耕犁。
  • 22、1.唐文宗时大臣牛僧孺﹑李宗闵的并称。 2.指唐朝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吉甫﹑李德裕父子为首的两个宗派。
  • 23、1.牛的力量﹑力气。 2.比喻大力气。
  • 24、1.掌管牧牛的官吏。

牦牛的相关查询

牦牛的意思解释、牦牛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