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谓限期捉拿在逃人犯,违期受责罚。
引《水浒传》第二二回:“知县喝道:‘他父亲已自三年前告了他忤逆在官,出了他籍,见有执凭公文存照,如何拿得父亲兄弟来比捕?’”《水浒传》第四二回:“着落 鄆城县 追捉家属,比捕正犯。”《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你打刼许多东西,在家好快活,却带累我们,不时比捕。”明 《杀狗记·乔人算帐》:“奉上司比捕,没处捕获。”
⒈ 限定时限,令警吏逮捕犯人归案。
引《水浒传·第四二回》:「即目江州申奏京师,必然行移济州,著落郓城县追捉家属,比捕正犯。」
(old) to set a time limit for the arrest of a criminal, Taiwan pr. [bi4 bu3]
1.鸟尾摆动貌。 2.乌鸦的别称。
1.增加补益。
1.古代官署名。三国魏始设﹐为尚书的一个办事机关。后几代因之。隋﹑唐﹑宋属刑部。元以后废。其长官﹐三国魏以下为比部曹﹐隋初为比部侍郎﹐后改称比部郎;唐宋为比部郎中及员外郎。其职原掌稽核簿籍。后变为刑部所属四司之一。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六》﹑《新唐书.百官志一》。 2.明清时对刑部及其司官的习称。
比捕的意思解释、比捕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