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qú chú  ]
  • ㄑㄨˊ ㄔㄨˊ
  • AHG ABWS

蘧蒢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亦作“蘧篨”。亦作“蘧除”。

⒉  用苇或竹编成的粗席。

⒊  身有残疾不能俯视的人。

⒋  谄谀献媚的人。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蘧篨”。亦作“蘧除”。

⒉  用苇或竹编成的粗席。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庶人即草蓐索经,单藺蘧蒢而已。”
《周书·韦夐传》:“昔 士安 以蘧蒢束体, 王孙 以布囊绕尸。”
宋 陆游 《舟中作》诗:“蘧蒢作帆三版船,渔灯夜泊 閶门 边。”
《明史·后妃传二·庄烈帝恭淑田贵妃》:“暑月驾行幸,御盖行日中。妃命作蘧篨覆之,从者皆得休息。”

⒊  身有残疾不能俯视的人。

《国语·晋语四》:“蘧蒢不可使俯,戚施不可使仰。”
韦昭 注:“蘧蒢,直者,谓疾。”
宋 王安石 《上执政书》:“盖自古者至治之世,自瞽蒙、昏瞶、朱儒、蘧蒢、戚施之人,上所以使之,皆各尽其才。”
清 李渔 《奈何天·形变》:“那里知道冥冥之中有我这变形使者,能把蘧蒢、戚施变做 潘安、宋玉。”

⒋  谄谀献媚的人。

汉 王充 《论衡·累害》:“戚施弥妒,蘧除多佞。”
《汉书·叙传下》:“宣 之四子, 淮阳 聪敏,舅氏蘧蒢,几陷大理。”
颜师古 注:“蘧蒢,口柔,观人颜色而为辞佞者也。”
宋 黄庭坚 《次以道韵寄范子夷子默》:“持论不蘧蒢,奉身谢夸詡。”

蘧蒢(qu chu)同音词

  • 1、驱除[qū chú ]

    1.亦作"?除"。 2.驱赶,扫除。

  • 2、袪除[qū chú ]

    1.除去。袪,通"祛"。

  • 3、屈处[qū chù ]

    1.委屈留居。

  • 4、蘧除[qú chú ]

    1.见"蘧蒢"。

  • 5、蘧篨[qú chú ]

    1.见"蘧蒢"。

  • 6、籧蒢[qú chú ]

    1.见"籧篨"。

  • 7、籧篨[qú chú ]

    1.粗竹席。 2.亦作"籧蒢"。有丑疾不能俯身的人。

  • 8、衢处[qú chù ]

    1.谓处于四通八达之地。

  • 9、趋出[qū chū ]

    1.小步疾行退出。示恭敬。

  • 10、祛除[qū chú ]

    1.驱除;除去。

蘧蒢词语接龙

  • 1、杵糠1.舂谷杵头上粘着的糠末。可入药。
  • 2、杵声1.以杵捣物声。捣衣声。 2.以杵捣物声。夯土声。
  • 3、杵头1.即杵。舂捣用的棒槌。
  • 4、杵土1.筑土,夯土。
  • 5、杵舞也称“杵乐”。高山族民间传统舞蹈。流行于台湾省日月潭高山族地区。舞者均为女子,三五成群,环绕臼石,双手持一根一人高长杵,上下有节奏地撞击,作舂米状,随之边歌边舞,表现出劳动生活的愉悦。
  • 6、杵药1.捣药。
  • 7、杵杖1.临时用来拄着地面支撑轿子的木棍。2. [方]∶旧式手杖(多为老年人用)。
  • 8、杵砧1.捣衣的槌棒与垫石。
  • 9、础汗1.下雨前出现在柱石上的水珠。
  • 10、础舃1.柱下石礅。
  • 11、础石1.柱下石礅。 2.引申为基础。
  • 12、础礩1.柱下石礅。
  • 13、础柱1.犹柱础。
  • 14、储备1.储存以备应用。多指物资。 2.储存的备用物资。
  • 15、储才1.亦作"储材"。 2.积聚人才。
  • 16、储材1.见"储才"。
  • 17、储采1.太子属官。
  • 18、锄社1.古时北方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
  • 19、锄食1.靠耕种为食。
  • 20、锄粟1.传说井田制中一井所纳的税粟。《周礼.地官.旅师》﹕"掌聚野之锄粟﹑屋粟﹑闲粟。"郑玄注﹕"锄粟﹐民相助作﹐一井之中﹐所出九夫之税粟也。"一说﹐农民合耦于锄﹐纳粟少许﹐以待饥年之用,名"锄粟"。孙诒让正义引江永曰﹕"锄粟者﹐农民合出之﹐因合耦于锄﹐故名锄粟﹐正犹隋唐社仓﹑义仓﹐每岁出粟少许﹐贮之当社﹐以待年饥之用者也。旅师所聚﹐以锄粟为主﹐锄粟无多﹐恐不足以给﹐又以载师之屋粟﹑闲粟益之。注谓'锄粟﹐民相助作'﹐近之﹔谓'一井之中九夫之税粟'﹐非也。"
  • 21、锄剃1.锄地除草。引申为铲除﹑消灭。
  • 22、锄梃1.锄头和棍棒。
  • 23、锄头1.即锄。松土和除草用的农具。
  • 24、锄削1.犹削除。

蘧蒢的相关查询

蘧蒢的意思解释、蘧蒢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