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hēnɡ pì  ]
  • ㄓˇ ㄅ一ˋ
  • TGH NKUH

征辟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谓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

引证解释

⒈  谓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

《后汉书·儒林传下·蔡玄》:“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録者万六千人,徵辟并不就。”
五代 齐己 《闻沉彬赴吴都请辟》诗:“长讶高眠得稳无,果随徵辟起江湖。”
金 王若虚 《谬误杂辨》:“谢安 初不就徵辟,夫人 刘氏 见家门富贵而 安 独静退,谓曰:‘丈夫不如此也。’”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话説自 汉 以前,人才只是举荐徵辟,故有贤良方正、茂才异等之名,其高尚不出,又有不求闻达之科。”
章炳麟 《箴新党论》:“郭林宗 以在野之士昵邇公卿,虽不应徵辟,终不出於浮华竞名之域。”

国语辞典

⒈  朝廷任用平民为官。

《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下·蔡玄传》:「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征辟并不就。」
《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我在京师里算著征辟的旨意到南京去,这时候该是先生来的日子了。」

征辟(zheng pi)同音词

  • 1、钲鼙[zhēnɡ pí ]

    1.即钲鼓。

  • 2、症癖[zhènɡ pǐ ]

    1.腹中积聚而成的痞块。

  • 3、争辟[zhēnɡ pì ]

    1.指刑律。

  • 4、征鼙[zhēnɡ pí ]

    1.出征的鼓声。亦比喻战事。

  • 5、征辟[zhēnɡ pì ]

    又称“辟除”。汉代高级官员选用属员的制度。中央行政长官如三公、地方官如州牧、郡守等官员,可自行征聘僚属,任以官职。东汉时直接征聘名望之士担任中央高级官员,亦称征辟。

征辟词语接龙

  • 1、1.祛除瘟病。 2.祛除恶气。 3.祛邪避灾。
  • 2、1.古山名。一作卑耳。在今山西平陆西北。
  • 3、1.谓交谈时侧着头﹐不使口气触及对方﹐以示尊敬。 2.指耳语。 3.谓尊长者恳切教诲。 4.指尊长者。
  • 4、1.见"辟灋"。
  • 5、1.亦作"辟法"。 2.谓开府库视文书券契以查对核证。 3.刑法。
  • 6、1.悖理。
  • 7、1.避邪﹐驱邪。
  • 8、1.斥佛教,驳佛理。
  • 9、1.犹辅拂。指侍御之幸臣。辟﹐通"弼"。
  • 10、1.指诸侯。
  • 11、1.即守宫。壁虎。
  • 12、不吃五谷,方士道家当做修炼成仙的方法。
  • 13、1.君卦﹔主卦。
  • 14、1.犹怪异。
  • 15、1.聘用官吏。
  • 16、1.开国;建国。
  • 17、1.驱除寒气。
  • 18、1.象声词。如手指弹石之声。
  • 19、1.抚心捶胸。极度忧伤时的动作。辟﹐通"擗"。语出《诗.邶风.柏舟》﹕"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 20、1.躲避兵器伤害。 2.防避兵灾。
  • 21、1.驳斥。
  • 22、1.古代买卖双方就钱币出入事发生争执﹐管理市场的胥吏对此加以审察﹐定其是非曲直﹐谓之"辟布"。
  • 23、1.打开藏书之府。
  • 24、1.开垦荒地。

征辟的相关查询

征辟的意思解释、征辟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