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í dǐnɡ  ]
  • 一ˊ ㄉ一ㄥˇ
  • XOXA HND

彝鼎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罍等礼器。

引证解释

⒈  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罍等礼器。

《礼记·祭统》:“对扬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彝鼎。”
郑玄 注:“彝,尊也。”
宋 欧阳修 《相州昼锦堂记》:“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閭里之荣也。”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易安居士事辑》:“每穫一书,即校勘整集籤题。得画书彝鼎,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八章六:“其风格的壮遒古雅,大类绿锈重重的三代的彝鼎,令人一见便油然生崇敬心。”

彝鼎(yi ding)同音词

  • 1、一丁[yì dīnɡ ]

    1.一个成年男子。 2.《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三》:"窦苹《唐书音训》云:'丁恐当作个。'予尝以窦说虽当﹐而无所据。偶读孔毅父《续世说》﹐引宏靖曰:'汝曹能挽两石弓﹐不若识一个字'﹐乃作此个字。因知个误为丁﹐无可疑者。""丁"与"个"形近﹐故误。后因谓不识字或学极浅陋者为不识一丁。 3.一枚钉子。

  • 2、一饤[yí dìnɡ ]

    1.犹一盘。

  • 3、一定[yí dìnɡ ]

    1.一经制定;一经确定。 2.固定不变;注定。 3.规定的,确定的。 4.必然;确实无疑。 5.表示坚决。多用于第一人称。 6.某种程度的;适当的。 7.特定。 8.犹统一。

  • 4、臆定[yì dìnɡ ]

    1.主观地断定。

  • 5、已定[yǐ dìnɡ ]

    1.既定。 2.一定。

  • 6、议鼎[yì dǐnɡ ]

    1.汉武帝时汾阴出宝鼎﹐群臣上寿贺帝曰﹕"陛下得周鼎。"吾丘寿王独曰非周鼎。武帝召而问之。寿王曰﹕"天祚有德而宝鼎自出﹐此天所以与汉﹐乃汉宝﹐非周宝也。"事见《汉书.吾丘寿王传》。后以"议鼎"为称人才识卓异之典。

  • 7、议定[yì dìnɡ ]

    1.商议决定。 2.谓疑议有定论。

  • 8、衣顶[yī dǐnɡ ]

    1.清代标志功名等级的衣服和顶戴。亦借指功名。

  • 9、以定[yǐ dìnɡ ]

    1.犹言一定,必定。

  • 10、意定[yì dìnɡ ]

    1.猜定。

彝鼎词语接龙

  • 1、1.指豪族大姓。 2.科举制度中状元﹑榜眼﹑探花之总称。以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称。
  • 2、1.犹营建。
  • 3、1.大力推荐。
  • 4、1.相术谓额上有日角﹑月角和伏犀三骨,隆起者为三公贵相。
  • 5、1.鼎之三足。谓三方并峙。
  • 6、1.见"鼎镬刀锯"。
  • 7、1.谓科举考试中的甲科。
  • 8、1.列鼎进食。谓进食丰盛。
  • 9、1.方来;正来。
  • 10、〈书〉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多蒙~协助,无任感谢!
  • 11、三方面的势力对立(像鼎的三条腿):赤壁之战决定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
  • 12、1.鼎足而列。
  • 13、1.亦作"鼎炉"。 2.道士炼丹的鼎和炉。 3.指鼎形香炉。
  • 14、1.见"鼎路门"。
  • 15、1.《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司马贞索隐:"九鼎大吕,国之宝器。言毛遂至楚,使赵重于九鼎大吕,言为天下所重也。"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大吕﹐为周宗庙的大钟。后遂以"鼎吕"指事物及言论的份量重。
  • 16、1.指皇帝的旨意。
  • 17、1.城门名。旧洛阳城东南有鼎门。 2.城门名。旧丹阳郡门。 3.名门贵族。
  • 18、1.鼎上铸刻的铭文。
  • 19、1.即鼎锅。
  • 20、1.执政的大臣。一般指宰相。 2.泛指达官贵人。
  • 21、1.正当壮年。
  • 22、1.见"鼎折覆餗"。
  • 23、〈书〉除旧布新,指改朝换代。参看〖革故鼎新〗。
  • 24、1.鼎与鬲。泛指煮器。

彝鼎的相关查询

彝鼎的意思解释、彝鼎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