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ǔ yí  ]
  • ㄅㄨˇ 一ˊ
  • PUH KHGP
  • 名词

补遗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增补书籍正文的遗漏。亦指上述增补内容。

引证解释

⒈  增补书籍正文的遗漏。亦指上述增补内容。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弁证·文文山》:“公自书丙子正月十八日午时拜相之诗,尤为亲切,《墨谈》又据《文传》补遗,引公祭妻之文,则 欧阳夫人 死于公前。”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今 元 更为补遗如此,益叹搜奇难尽也。”
鲁迅 《<三闲集>序言》:“但现在又将这编在前面,作为《而已集》的补遗了。”

国语辞典

⒈  书籍正文还有遗漏,列在后面另加说明,称为「补遗」。或将原书遗漏的部分另作专册,也称为「补遗」。如阮元的《三家诗补遗》。

补遗(bu yi)同音词

  • 1、逋逸[bū yì ]

    1.逃亡;逃遁。 2.指逃遁者。 3.怠惰安逸。

  • 2、补衣[bǔ yī ]

    1.打过补丁的衣服。

  • 3、补益[bǔ yì ]

    帮助,增益:不无补益。

  • 4、补蓺[bǔ yì ]

    1.谓补六艺之阙。

  • 5、不一[bù yī ]

    不同,不一致:高下不一|建功之路不一。

  • 6、不依[bù yī ]

    1.不听从;不同意。 2.不按照;不遵守。

  • 7、不壹[bù yī ]

    1.不专一。 2.不一致,不统一。

  • 8、不仪[bù yí ]

    1.不善。

  • 9、不夷[bù yí ]

    1.不悦。 2.复姓。宋罗泌《路史》谓微子后有不夷氏。

  • 10、不宜[bù yí ]

    1.不应该。 2.不适宜,不适合。

补遗词语接龙

  • 1、1.忘却自我的存在。 2.捐躯;献身。 3.馀生;残留的生命。
  • 2、1.指过去留下的乐曲。 2.犹馀音。 3.泛指留下声音。 4.谓留下好名声。
  • 3、1.指古代遗下的胜迹。
  • 4、1.亦作"遗剩"。 2.犹遗漏;遗忘。 3.遗留剩馀。
  • 5、1.亦作"遗尸"。 2.遗体;尸体。
  • 6、1.丢失;丢弃。 2.遗漏。 3.失误;过失。 4.指散失的文章﹑典籍。 5.遗忘;忘记。 6.因失禁而排泄。
  • 7、1.指死者留下的诗歌。 2.指前代佚诗。
  • 8、1.亦作"遗迤"。 2.犹馈送。 3.指馈送施舍之钱物。
  • 9、1.《旧唐书.薛元超传》:"中书省有一盘石,初,道衡(元超祖父)为内史侍郎,尝踞而草制,元超每见此石,未尝不泫然流涕。"后遂用为典实。 2.前代遗存之石。
  • 10、1.遗漏时节。 2.失去时机。
  • 11、1.遗存的意识。佛教认为人死精神不灭,意识尚存。
  • 12、1.犹失实。
  • 13、1.指前朝的历史。 2.谓根据轶闻编成的史书,所记多为正史所不载。
  • 14、1.犹拉屎。 2.语本汉贾谊《过秦论上》:"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后以"遗矢"指战争中的细微的耗损。
  • 15、使1.犹遣使。
  • 16、1.未被发现的才德之士;隐士。 2.前朝遗留下来的文士。
  • 17、1.超脱尘世;避世隐居。 2.道教谓羽化;登仙。泛指去世。
  • 18、1.前人留下的法式;先前事物的样式。
  • 19、1.前代或前人留下来的事迹。 2.犹馀业。 3.谓弃置不管世事。 4.过失之事。 5.身后之事。
  • 20、1.流盼;含情而视。《楚辞.招魂》:"靡颜腻理,遗视矊些。"蒋骥注:"遗视,流盼也。"一说,偷看。见王逸注。 2.目力未及;看不见。
  • 21、1.残存的房舍。
  • 22、1.谓舍弃占筮的结果。
  • 23、1.遗诫,遗教。
  • 24、1.犹馀毒。

补遗的相关查询

补遗的意思解释、补遗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