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ù é  ]
  • ㄈㄨˋ ㄜˊ
  • MG PTKM

赋额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赋税的数额。

引证解释

⒈  赋税的数额。

元 戴表元 《排律十七韵贺阮侯伯子》:“攅眉询赋额,正色署刑书。”
《花月痕》第四回:“朝廷赋额日亏,军储日絀。”
《清史稿·食货志二》:“总计全国赋额,其可稽者, 顺治 季年,岁徵银二千一百五十餘万两,粮六百四十餘万石。”

赋额(fu e)同音词

  • 1、跗鄂[fū è ]

    1.见"跗萼"。

  • 2、跗萼[fū è ]

    1.亦作"跗蕚"。 2.花萼与子房。亦借指花朵。 3.亦作"跗鄂"。《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按,鄂为蕚的借字;不,通"拊",亦作"跗",蕚的底部。因用以比喻关系亲密的兄弟。

  • 3、跗蕚[fū è ]

    1.见"跗萼"。

  • 4、趺萼[fū è ]

    1.指花的萼片。

  • 5、负轭[fù è ]

    1.指驾车。轭,架在牛马颈上的横木。 2.借指牵牛星。

  • 6、浮讹[fú é ]

    1.弄虚作假。

  • 7、附讹[fù é ]

    1.附会讹谬。

  • 8、辅腭[fǔ è ]

    1.两颊和上腭。指口腔。

  • 9、腐恶[fǔ è ]

    腐朽凶恶,也指腐朽凶恶的势力。

赋额词语接龙

  • 1、1.规定承办(之事)。
  • 2、1.谓按额定的数字编制(册子)。
  • 3、1.清八旗绿营兵。
  • 4、1.水运一定数量的粮食。
  • 5、规定数目的:~人数ㄧ~工资。
  • 6、规定的数额:贷款~|融资~。
  • 7、1.高貌。
  • 8、1.唐时回纥的高级贵族。
  • 9、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构件,即木结构建筑中檐柱与檐柱之间的联系梁。早期多设一根,后增添一较细者,遂有大、小之分。
  • 10、1.指驸马。清制,对公主﹑格格配偶的称号。固伦公主(皇后的女儿)丈夫称固伦额驸。其下又有郡主额驸﹑乡君额驸等。
  • 11、1.额定的赋税。
  • 12、1. 颅前上部的一对膜化骨,前方紧接着顶骨,在人类头上联合成单个骨,它形成额和眶的上部。
  • 13、1.六朝妇女施于额上的黄色涂饰。唐时仍有。其制起于汉时。
  • 14、1.匾额和名录。
  • 15、额的两旁。
  • 16、1.谓放宽定额。
  • 17、1.指额定款项。
  • 18、1.藏物的家具。兼作几桌用。
  • 19、1.指前额。
  • 20、1.额头。
  • 21、1.清时驿局核定数量的马匹。
  • 22、1.指前额。
  • 23、1. 票面。如:额面一百元。
  • 24、1.题写在匾额上的名称。

赋额的相关查询

赋额的意思解释、赋额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