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ù fú  ]
  • ㄅㄨˋ ㄈㄨˊ
  • I TWF
  • 动词

不符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不相合。

引证解释

⒈  不相合。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或彼曲与此曲牌名巧凑,其中但有一二句字数不符。”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第二天看报,觉得除一两家报纸外,各报记载多有与事实不符之处。”

国语辞典

⒈  不相合、不相当。

《老残游记·第八回》:「东造甚为难过,继思狐裘所以不肯受,必因与行色不符,因在估衣铺内选了一身羊皮袍子马褂,专差送来。」
《文明小史·第二四回》:「金子香字是认得的,看看题目不符,就要请教。」

英语翻译

inconsistent, not in agreement with, not agree or tally with, not conform to

德语翻译

démentir

不符(bu fu)同音词

  • 1、不敷[bù fū ]

    1.不足;不够。

  • 2、不伏[bù fú ]

    1.不服。

  • 3、不孚[bù fú ]

    1.不能使人信服。

  • 4、不服[bù fú ]

    1.不从事,不经营。 2.不佩带。 3.不臣服;不顺服。 4.不甘心;不承认。 5.不信服;不相信。 6.不习惯。

  • 5、不腐[bù fǔ ]

    1.不臭败;不腐烂。 2.不朽。

  • 6、不妇[bú fù ]

    1.不合为妇之道,违背妇德。

  • 7、逋负[bū fù ]

    1.拖欠赋税﹑债务。 2.指未偿的仇恨。 3.拖欠;短少。

  • 8、逋赋[bū fù ]

    1.未交的赋税。 2.指逃避赋税。

  • 9、补伏[bǔ fú ]

    1.补付,补给。

  • 10、补服[bǔ fú ]

    1.明清时的官服。因其前胸及后背缀有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故称。通常文官绣鸟,武官绣兽。各品补子纹样,均有规定。如明洪武二十四年定,公﹑侯﹑驸马﹑伯用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廌。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其后补纹亦有所改易。清代规定,命妇受封,亦得用补服,补子各从其父之品以分等级。 2.明清时于品服之外,缀有随时依景而制的补子的衣服。

不符词语接龙

  • 1、1.见"符葆"。
  • 2、1.亦作"符宝"。 2.即附宝。相传为黄帝的生母。
  • 3、1.外表。 2.显露的征兆。
  • 4、1.即傅别。古代的一种债券。分别为二﹐双方各持其一以为凭证。
  • 5、1.亦作"符彩"。 2.美玉的文理色彩。 3.比喻人的外表仪容。 4.指文艺才华。
  • 6、1.见"符采"。
  • 7、1.古代官署中主管印信的处所。
  • 8、1.见"符策"。
  • 9、1.亦作"符册"。 2.符契简策。
  • 10、1.亦作"符谶"。 2.符图谶纬的统称。泛指各种预言未来的神秘文书。
  • 11、1.见"符敕"。
  • 12、1.亦作"符勅"。 2.敕命文书。 3.指符箓。
  • 13、1.古代符信之一。用于出入门关。 2.指兵符。
  • 14、1.挂在小孩颈上的布制袋形护身符。
  • 15、1.符移关牒等公文的统称。 2.官符和度牒。官府给予僧道的证明文件。
  • 16、1.犹符术。
  • 17、1.唐制﹐定期通过考试铨选官员﹐凡达到标准的﹐朝廷给符并加盖"尚书吏部告身之印"于其上﹐谓之"告身"﹐又称符告。
  • 18、1.道教指守护符箓的神官。
  • 19、①记号;标记:标点~ㄧ文字是记录语言的~。 ②佩带在身上表明职别、身分等的标志。
  • 20、(数量、形状、情节等)相合:~事实 ㄧ这些产品不~质量标准。
  • 21、1.克制鬼神的符咒。
  • 22、1.即铜虎符。汉制﹐朝廷授予郡守铜虎符﹑竹使符﹐后因以指州郡长官的职权。
  • 23、1.桔梗的别名。
  • 24、1.见"符扈"。

不符的相关查询

不符的意思解释、不符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