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ìnɡ lù  ]
  • ㄌ一ㄥˋ ㄌㄨˋ
  • WYC QVIY

令録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宋代指县令、录事参军一级的地方官吏。

引证解释

⒈  宋 代指县令、录事参军一级的地方官吏。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初入令録之人,并可注録事参军。如无员闕可授,大县簿尉,仍赐令録之俸。”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宋史十二》:“宋 初,选人寄禄官凡四等……録事参军、县令,谓之令録。”

令録(ling lu)同音词

  • 1、陵庐[línɡ lú ]

    1.陵墓旁守陵用的简陋小屋。

  • 2、陵陆[línɡ lù ]

    1.山陵与平地。

  • 3、灵露[línɡ lù ]

    1.零露﹐露水。

  • 4、零露[línɡ lù ]

    1.降落的露水。《诗.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郑玄笺﹕"零﹐落也。"南朝宋鲍照《代蒿里行》﹕"驰波催永夜﹐零露逼短晨。"清谭嗣同《公宴》诗﹕"华月流绮疏﹐置酒临高台。剑佩拂零露﹐冠盖纷以来。"比喻容易消失的事物。宋张元干《沁园春》词﹕"富贵浮云﹐身名零露﹐事事无心归便归。"一说﹐露珠。见高亨《诗经今注》。

  • 5、酃渌[línɡ lù ]

    1.亦作"酃緑"。亦作"酃醁"。 2.美酒名。晋曹摅《赠石崇》诗:"饮必酃緑,肴则时鲜。"《晋书.武帝纪》:"荐酃渌于太庙。"《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五.三洲歌》:"湘东酃醁酒,广州龙头铛。"按,有二说:(1)酃﹑渌二酒的并称。《文选.张协<七命>》"乃有荆南乌程"李善注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渌水出豫章康乐县,其闲乌程乡有酒官,取水为酒。酒极甘美,与湘东酃湖酒,年常献之,世称酃渌酒。"(2)即酃酒。《资治通鉴.梁元帝承圣元年》"陆纳袭击衡州刺史丁道贵于渌口"元胡三省注:"衡州,治衡阳县。县东二十里有酃

  • 6、酃醁[línɡ lù ]

    1.见"酃渌"。

  • 7、醽渌[línɡ lù ]

    1.见"醽醁"。

  • 8、醽醁[línɡ lù ]

    1.亦作"醁"。亦作"醽渌"。 2.美酒名。

  • 9、领路[lǐnɡ lù ]

    1.带路;引路。

  • 10、领録[lǐnɡ lù ]

    1.总领,全面掌管。

令録词语接龙

  • 1、1.宋时枢密院承旨起草的文件。
  • 2、1.抄本﹔抄录的副本。
  • 3、1.按名次录用。 2.编次。
  • 4、1.名册。
  • 5、1.即竹使符。为汉代分与郡国守相的符信。
  • 6、1.录尚书事的敬称。 2.宋代南方称押司录事。
  • 7、1.法律上指讯问时记录当事人说的供词。
  • 8、1.宋时中书省承旨起草的一种文件。
  • 9、1.记载官俸等级的簿册。録﹐通"禄"。
  • 10、1.记录。
  • 11、1.图箓预示之年代。録﹐通"箓"。
  • 12、1.谓享受爵禄﹐为官。
  • 13、1.清代科举考试制度﹐凡科考一二等﹐及三等小省前五名﹑大省前十名准送乡试外﹐其馀因故未考者﹐及在籍之监生﹑荫生﹑官生﹑贡生名不列于学宫。不经科考者﹐均由学政考试﹐名为"録科"。经录科录取者即可参加乡试。
  • 14、1.绿襕﹐下截加绿的襕衫。文士之服。
  • 15、1.碌碌。平庸。録﹐通"碌"。
  • 16、1.汉刘向录奏和刘歆《七略》的并称。
  • 17、1.传说中的一种异人。
  • 18、1.录公的命令。
  • 19、1.目录。
  • 20、1.收取。 2.捉取。 3.选定(考试合格的人)。 4.记录摘取。
  • 21、1.职官名。晋公府置录事参军﹐掌总录众官署文簿﹐举弹善恶。后代刺史领军而开府者亦置之。省称"録事"。隋初以为郡官﹐相当于汉时州郡主簿。唐宋因之﹐京府中则改称司录参军。元废。清初各部又设录事﹔清末新官制﹐京师各部及京内外各级司法衙门均设有八品以下录事。 2.指民国时官府或其他机构中任抄写工作的低级职员。 3.唐代曲江宴上进士所推举的督酒人。 4.称会饮时执掌酒令的人。 5.妓女。 6.开设赌局﹐坐分其利的人。
  • 22、1.清代都察院公文存档的副本。
  • 23、1.抄录张帖。
  • 24、1.即图箓。图谶符命之书。録﹐通"箓"。

令録的相关查询

令録的意思解释、令録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