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wǔ fān  ]
  • ㄨˇ ㄈㄢ
  • GG MHTL

五幡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西汉末年一支农民起义军的称号。

引证解释

⒈  西汉 末年一支农民起义军的称号。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又别号诸贼 铜马 …… 五幡 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鲍丘水》:“后汉 建武 元年, 光武 遣十二将追 大枪、五幡。及 平谷,大破之。”

五幡(wu fan)同音词

  • 1、乌饭[wū fàn ]

    1.以南烛草液汁浸米煮成之饭,其色青碧,故称。亦指以杨桐叶﹑乌桕叶等液汁染黑的饭。道家谓久服可强身延年。释家亦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又名青精饭﹑青?饭。

  • 2、五反[wǔ fǎn ]

    1.一九五二年,在我国各城市进行的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群众运动。

  • 3、五范[wǔ fàn ]

    1.即五音,宫﹑商﹑角﹑征﹑羽。

  • 4、物范[wù fàn ]

    1.模范。 2.事物的范围。

  • 5、误犯[wù fàn ]

    1.无意中触犯。 2.无意中犯罪。

  • 6、无烦[wú fán ]

    1.不需烦劳;不用。

  • 7、午饭[wǔ fàn ]

    1.中午的饭食。 2.指吃午饭。

  • 8、午梵[wǔ fàn ]

    1.谓僧人中午的诵经赞唱之声。

  • 9、忤犯[wǔ fàn ]

    1.犹触犯。

  • 10、迕犯[wǔ fàn ]

    1.冒犯。

五幡词语接龙

  • 1、1.丹书符箓之类。
  • 2、旧俗出殡时举的窄长像幡的东西,多用白纸剪成。也叫引魂幡。
  • 3、1.翻动貌。 2.往来貌;反复貌。 3.轻率不庄重貌。
  • 4、1.幡幢华盖之类。
  • 5、竿1.系幡的杆。
  • 6、1.指寺中长幡。其形长展如虹,故称。
  • 7、1.亦作"幡华"。 2.供佛的幢幡彩花。
  • 8、1.见"幡花"。
  • 9、1.指挥用的幡旗。
  • 10、1.《诗.小雅.巷伯》:"缉缉翩翩,谋欲谮人。"毛传:"缉缉,口舌声。翩翩,往来貌。"又:"捷捷幡幡,欲谋谮言。"毛传:"捷捷,犹缉缉也。幡幡,犹翩翩也。"因以"幡缉"形容往来啾唧不休。
  • 11、1.旌旗和棨戟。泛指前驱仪仗。
  • 12、1.幡旌麾节。
  • 13、1.亦作"幡眊"。 2.旌旗的羽毛饰。也指饰有羽毛的旗幡。
  • 14、1.见"幡旌"。
  • 15、1.旗帜之类。
  • 16、1.旗帜。
  • 17、1.用作符信的幡和棨。
  • 18、同‘翻然 ’。
  • 19、1.见"幡纚"。
  • 20、1.幡幢伞盖。旧时作供品以献神佛。
  • 21、1.寺前所立幡柱。也称"刹竿"﹑"刹"。求道的僧侣得一法,每于此建幡昭告远方。
  • 22、1.即彩胜。用金银箔罗彩制成,为欢庆春日来临,用作装饰或馈赠之物。
  • 23、1.晋代舞名。
  • 24、1.亦作"幡洒"。 2.飞扬貌。

五幡的相关查询

五幡的意思解释、五幡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