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qí wù  ]
  • ㄑ一ˊ ㄨˋ
  • HFC YKG

歧误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差错,错误。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歧悮”。差错,错误。

清 章学诚 《校雠通义·辨嫌名》:“此则人名字号之不一,亦开歧悮之端也。”
清 恽敬 《读<晏子>一》:“﹝《晏子春秋》﹞盖由采掇所就,故书中歧误复重多若此。”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如明早五更起身,今晚即将路程单交与各军总制,熟记在心,以便带兵按程前行,不致歧误。”

歧误(qi wu)同音词

  • 1、器物[qì wù ]

    1.原指尊彝之类。后为各种用具的统称。 2.器具和货物。

  • 2、欺诬[qī wū ]

    1.欺罔。

  • 3、欺侮[qī wǔ ]

    1.欺凌侮辱。

  • 4、栖乌[qī wū ]

    1.晩宿的归鸦。

  • 5、栖梧[qī wú ]

    1.亦作"栖梧"。 2.《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郑玄笺:"喻贤者待礼乃行,翔而后集……凤皇之性,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孔颖达疏:"诸书传之论凤事,皆云食竹栖梧。"本谓凤凰息于梧桐树上,后用以指贤者择明主而从或明君礼贤下士。

  • 6、启悟[qǐ wù ]

    1.亦作"启寤"。 2.寤,通"悟"。启发使觉悟。

  • 7、启寤[qǐ wù ]

    1.见"启悟"。

  • 8、僛舞[qī wǔ ]

    1.醉舞。

  • 9、旗物[qí wù ]

    1.画有物象的旗帜。 2.泛指各种旗帜。

  • 10、綦毋[qí wú ]

    1.亦作"綦母"。 2.复姓。春秋晋有大夫綦母张。见《左传.成公二年》。唐有綦毋潜。见《新唐书.艺文志四》。

歧误词语接龙

  • 1、1.字句的错误和脱漏。
  • 2、1.讹误。
  • 3、1.谓误施恩泽。多用作谦词。
  • 4、1.无意中触犯。 2.无意中犯罪。
  • 5、1.指未能参加生产劳动而耽误的劳动日。
  • 6、1.贻误败坏国家大事。
  • 7、1.指有错字的版本。
  • 8、1.犹笔误。唐黄滔有《误笔牛赋》。
  • 9、表示某个量的准确数与其近似数之差。误差的绝对值称为“绝对误差”。绝对误差与准确数之比,称为“相对误差”。一般情况下,相对误差能更确切地表示近似值的近似程度,便于比较几个近似数的精确度。
  • 10、1.戏剧等演出时﹐演员该上场而没有上场。
  • 11、1.车辆出故障或路不好行驶而耽误。如:小心开车别坏了,坏了可就要误车了。2.未赶上要搭乘的车。如:他起床太晚,误车了。
  • 12、1. 错误地称呼;叫错名字。
  • 13、1.误加宠信。
  • 14、1.无意中触犯。
  • 15、1.错误地传授或传播。
  • 16、1.失误差错。
  • 17、1.犹误诒。
  • 18、1. 错误引导。
  • 19、1.因失手而在不该落笔的地方落笔。 2.错误的地方。 3.(车﹑船等)晩点。
  • 20、1.错误的判断。
  • 21、1.错误地理解。
  • 22、1.误加迷恋。 2.贻误迷惑。
  • 23、1.失算。
  • 24、1. 进行错误的或质量低劣的教学。

歧误的相关查询

歧误的意思解释、歧误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