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hōnɡ dīnɡ  ]
  • ㄓㄨㄥ ㄉ一ㄥ
  • K SGH

中丁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中旬逢丁之日。年满十六以上,十七以下的男子。

引证解释

⒈  中旬逢丁之日。

《吕氏春秋·仲春》:“中丁,又命乐正入学习乐。”
高诱 注:“中丁,中旬丁日。”
《元史·祭祀志五》:“宣圣 庙……其乐用登歌。其日用春秋二仲月上丁,有故改用中丁。”

⒉  年满十六以上,十七以下的男子。

《文献通考·户口一》:“北齐 武成清河 三年,乃令男子十八以上,六十以下为丁,十六以上,十七以下为中丁。”
唐 白居易 《东南行一百韵》:“大道全生棘,中丁尽执殳。”

中丁(zhong ding)同音词

  • 1、踵顶[zhǒnɡ dǐnɡ ]

    1.谓从足跟到头顶都磨伤了,形容不畏劳苦,不顾身体。

  • 2、钟鼎[zhōnɡ dǐnɡ ]

    1.钟和鼎。 2.喻富贵荣华。 3.指钟鼎文。

  • 3、钟定[zhōnɡ dìnɡ ]

    1.指夜深人静时刻。古代亥时(相当于午后九时至十一时)以后﹐人们开始安息﹐称为人定。人定鸣钟为信﹐故称。

  • 4、重订[zhònɡ dìnɡ ]

    1.谓重新订立条约﹑规章制度等。 2.谓重新修正著作。

中丁词语接龙

  • 1、1.人口档案。
  • 2、1.颠倒。丁﹑颠双声,通用。
  • 3、1.表示极少或极小。
  • 4、1.壮健貌。 2.漫远貌。 3.指汉丁令威。 4.冰冷貌。
  • 5、象声词,形容玉石、金属等撞击的声音:玉佩~。也作丁冬。
  • 6、同‘丁东’。
  • 7、1.四方。
  • 8、1.壮健的男子。 2.唐代丁谓正役,夫谓杂徭。后泛指服力役的人夫。
  • 9、又称“丁税”、“丁银”。中国古代政府对成年男子征收的税。具有代替劳役的性质。成丁服役的年龄,各代规定不一,最低为十六岁,最高为六十五岁。到清代,丁赋并入田赋征收。
  • 10、1. 六十甲子的第二十四位。如:乾隆丁亥 (公元1767年) 冬。——清·袁枚《祭妹文》。
  • 11、1.谓蚊蝇叮咬之害。
  • 12、1.民户。
  • 13、1.底部带有钉齿用以防滑的木鞋。
  • 14、1.人丁档案。
  • 15、1.旧时于每年阴历二月﹑八月第一个丁日祭祀孔子,称丁祭。隋唐日制不一。隋文帝时一年有四祭,唐武德年间改用中丁日祭祀,唐开元年后专用春﹑秋二仲的上丁日举行祭祀。
  • 16、1.即六丁六甲。本为道教神名。后亦泛指天兵天将。
  • 17、〈书〉丁忧。
  • 18、1.夫役和工匠。
  • 19、清代篆刻家。字敬身,号钝丁、砚林、龙泓山人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篆刻以汉印为基础,参以隶意,擅用切刀,方中有圆,朴拙苍古,为浙派“西泠八家”之首。著有《武林金石录》、《砚林诗集》等。
  • 20、1.以紬绢折纳的丁赋。
  • 21、1.茶名。
  • 22、人口:国家丁口连四海|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
  • 23、1.少壮。
  • 24、1.古代课税,征徭役,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丁中为其中主要两类。此制始于北齐。历代迭有变更。

中丁的相关查询

中丁的意思解释、中丁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