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ɡuó jiāo  ]
  • ㄍㄨㄛˊ ㄐ一ㄠˋ
  • L FTBT

国教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国家的教化。国家明文规定的本国所信仰的宗教。

引证解释

⒈  国家的教化。

汉 刘向 《<战国策>序》:“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
唐 孟郊 《读经》诗:“海萍国教异,天声各泠泠。”

⒉  国家明文规定的本国所信仰的宗教。

梁启超 《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且使其论日盛,而论者握一国之主权,安保其不实行所怀抱,而设立所谓国教以强民使从者。”
蔡元培 《在信教自由会之演说》:“窃为时论今日有请定 孔 教为国教之议,鄙人对兹问题,深致骇异。”

国语辞典

⒈  由国家明文规定,全国人民所信仰的宗教。

⒉  「国民教育」的缩称。参见「国民教育」条。

国教(guo jiao)同音词

  • 1、聒叫[ɡuō jiào ]

    1.扰人的叫声。

  • 2、锅焦[ɡuō jiāo ]

    1. [方]∶锅巴。

  • 3、裹角[ɡuǒ jiǎo ]

    1.犹拐角。

  • 4、裹脚[ɡuǒ jiǎo ]

    旧时一种陋习,用长布条把女孩子的脚紧紧地缠住,为使脚纤小,而造成脚骨畸形。

  • 5、郭椒[ɡuō jiāo ]

    1.古代良牛名。

  • 6、国交[ɡuó jiāo ]

    国家与国家间的外交关系。

  • 7、国郊[ɡuó jiāo ]

    1.古指国都周围百里的地区,分近郊和远郊。 2.指国之边境。

  • 8、国脚[ɡuó jiǎo ]

    指入选国家队的足球运动员。

国教词语接龙

  • 1、教案1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等。 教案2 [jiào’àn]清末指因外国教会欺压人民而引起的诉讼案件,也指人民反抗教会欺压而引起的外交事件。
  • 2、1. 教科书;课本。
  • 3、教师讲课时指示板书、图片用的棍儿。
  • 4、有关讲授内容的材料,如书籍、讲义、图片、讲授提纲等。
  • 5、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教派的信徒的组织。
  • 6、〈书〉教训;教导:谆谆~。
  • 7、1.教导与规劝。
  • 8、1.教导和训戒。
  • 9、1.同"教戒"。
  • 10、1.教化和禁令。
  • 11、教学时用来讲解说明某事某物的模型、实物、图表和幻灯等的总称。
  • 12、1.太平天国时期贵州的农民起义军为白莲教所领导,故名"教军"。参见"号军"。
  • 13、1.指教化之理。
  • 14、①训练别人掌握某种技术或动作(如体育运动和驾驶汽车、飞机等):~车ㄧ~工作ㄧ~得法。 ②从事上述工作的人员:足球~。
  • 15、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年数。
  • 16、军队中通常以命令形式颁发的带试验性的原则规定,如飞行教令、步兵武器实弹射击教令等。
  • 17、1.教授引导。
  • 18、①(~儿)指伊斯兰教。 ②教派。
  • 19、1.教导勉励。
  • 20、1.教育人民。 2.清末泛称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的中国人。
  • 21、1. 出生和受洗时取的名字,以区别于姓氏。
  • 22、1.犹教令。上对下的告谕。 2.犹指示。
  • 23、1.对他人书信的敬称。
  • 24、天主教、正教及新教某些教派新入教者接受洗礼时的女性监护人。

国教的相关查询

国教的意思解释、国教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