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ōu bó  ]
  • ㄙㄡ ㄅㄛˊ
  • IEH FPB

溲勃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亦作“溲浡”。亦作“溲渤”。

⒉  “牛溲马勃”之略语。语本唐韩愈《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后多用以喻粗贱之物。

⒊  指尿,小便。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溲浡”。亦作“溲渤”。

⒉  后多用以喻粗贱之物。

语本 唐 韩愈 《进学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宋 赵鼎臣 《上许冲之启》:“笼中丹桂,并溲勃以兼收;幕下红莲,杂蒹葭而与进。”
明 胡应麟 《诗薮·闰馀上》:“於戏,诗至 五季,溲勃之用,亡当词坛。”
清 周亮工 《天狼》诗:“此身同溲渤,吾道总粃糠。”
清 曹寅 《使院种竹》诗:“嗟非太古土,溲浡空人烟。”

⒊  指尿,小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山神》:“既而起视,则肴酒一无所有,惟有破陶器贮溲浡,瓦片上盛蜥蜴数枚而已。”

溲勃(sou bo)同音词

  • 1、溲浡[sōu bó ]

    1.见"溲勃"。

  • 2、溲渤[sōu bó ]

    1.见"溲勃"。

溲勃词语接龙

  • 1、1.亦作"勃解"。 2.即渤海。
  • 2、1.蓬勃兴起。
  • 3、1.亦作"勃欝"。 2.风回旋貌。 3.指龙蛇盘屈的样子。 4.茂盛;旺盛。
  • 4、1.见"勃郁"。
  • 5、1.见"勃窣"。
  • 6、旺盛的样子;强烈的样子:兴致勃勃|野心勃勃。
  • 7、1.即勃鸪。鸟名。
  • 8、1.即渤海。参见"勃"。
  • 9、1.即薄荷。
  • 10、1.见"勃澥"。
  • 11、1.因天时不和而引起的疾疫。勃,通"悖"。
  • 12、1.古良匠名,善造矛,后即以为矛名。 2.蒲的别名,以勃卢二音反切而得。
  • 13、1.违背事理,举止错乱。勃,通"悖"。
  • 14、1.乖谬,谬误。勃,通"悖"。
  • 15、1.叛逆。勃,通"悖"。
  • 16、1.兴起,勃兴。
  • 17、1.突然。 2.兴起貌。 3.因愤怒或心情紧张而变色之貌。
  • 18、1.质地松散的土壤。
  • 19、1.亦作"勃崒"。 2.匍匐而行;跛行。 3.犹婆娑。形容才气横溢,词彩缤纷。 4.犹婆娑。纷披貌。 5.犹婆娑。摇曳貌。
  • 20、1.梵语Buddha的音译。即佛陀。参见"佛陀"。
  • 21、1.亦作"勃豀"。 2.吵架,争斗。
  • 22、1.见"勃溪"。
  • 23、1.匍匐而行。
  • 24、朗峰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在法国和意大利边境。海拔4810米。峰顶终年白雪皑皑。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阿尔卑斯山最大旅游中心。峰下有长116千米的公路隧道沟通法、意两国。

溲勃的相关查询

溲勃的意思解释、溲勃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