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ì zé  ]
  • 一 ㄗㄜˊ
  • G MJ
  • 数量词

一则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犹言一方面。多用于并列叙述两件事时。与“二则”、“三则”等连用,列举原因或理由。表数量。一项,一条。如:新闻一则;启事一则。

引证解释

⒈  犹言一方面。多用于并列叙述两件事时。

《论语·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汉 王充 《论衡·量知》:“一则不能见是非,一则畏罚不敢直言。”
毛泽东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四章:“保持较大一部分兵力于适当的机动地区,不要绝对地分散,一则便于应付可能的事变,一则使分散执行的任务有一个重心。”

⒉  与“二则”、“三则”等连用,列举原因或理由。

《朱子语类》卷十六:“《大学》诚意,看来有三样:一则内全无好善恶恶之实,而专事掩覆於外者,此不诚之尤也。”
《西游记》第一回:“﹝神仙﹞教我遇烦恼时,即把这词儿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
巴金 《雾》六:“一则因为这件事很重要,二则他害怕她误会了自己的意思,所以他说话时不免现出激动的样子。”

⒊  表数量。一项,一条。

如:新闻一则;启事一则。

国语辞典

⒈  一条、一项。

如:「一则新闻」、「一则广告」。

⒉  分条叙说数事时,用以表示第一条或并列的二条。

《论语·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

如:「便利超商有很多个好处:一则民生小用品齐全,二则价格合理公道,三则设置密度大,购买方便。」

一则(yi ze)同音词

  • 1、议则[yì zé ]

    1.议事规则。

  • 2、仪则[yí zé ]

    1.法则。

  • 3、衣帻[yī zé ]

    1.衣服与头巾。

  • 4、夷则[yí zé ]

    1.十二律之一。阴律六为吕﹐阳律六为律。夷则为阳律的第五律。律吕相配居第九。

  • 5、贻则[yí zé ]

    1.语出《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后因以"贻则"指为后世留下典则。

  • 6、贻泽[yí zé ]

    1.传及子孙的德泽。

  • 7、贻责[yí zé ]

    1.招致责难。

  • 8、彝则[yí zé ]

    1.经常的制度,准则。

  • 9、遗则[yí zé ]

    1.亦作"遗?"。 2.指前代留传下来的法则。

  • 10、遗泽[yí zé ]

    1.留下的德泽。 2.遗墨;遗物。

一则词语接龙

  • 1、1.不但,不止。
  • 2、1.唯有,只有。
  • 3、1.汉字偏旁之一的名称。亦称立刀。楷书形状为"刂",如"削"﹑"刮"等字右边的部分。
  • 4、1.犹言法度。
  • 5、助词。表示祈使、解释等语气:阿舅,救我则个|待朕与诸臣消愁解闷则个。
  • 6、1.犹言只管,只顾。
  • 7、1.嬉戏作乐。 2.指供作玩赏的什物。
  • 8、1.成规;定例。 2.清代指汇集《会典》的新例疑义等所编成的行政法典。
  • 9、1.谓发出气息。
  • 10、1.只管。
  • 11、1.犹言怎么;做什么。
  • 12、1.作声。
  • 13、副词。只好;只得:既做了朝廷的百姓,死也则索要做|等多时不见来,则索独立在花荫下。
  • 14、1.谓以天为法,治理天下。语出《论语.泰伯》:"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2.唐武后谥则天顺圣皇后,世称武则天。
  • 15、1.犹言地位卑微。则,通"侧"。
  • 16、1.旧时我国少数民族水族居住地地方区域名称。参阅清李宗昉《黔记》卷四。
  • 17、1.效法。
  • 18、1.亦作"则效"。 2.效法。语出《诗.小雅.鹿鸣》:"君子是则是效。"毛传:"是则是效,言可法效也。"
  • 19、1.象声词。
  • 20、1.《书.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后以"则哲"谓知人。
  • 21、1.棺盖合缝用的榫头。
  • 22、剧钱1.宋代节日分送的供娱乐用的钱。
  • 23、剧孩儿1.宋代内宫为后妃奏乐的小女孩。
  • 24、责主1.债主,债权人。

一则的相关查询

一则的意思解释、一则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