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óu xiánɡ  ]
  • 一ㄡˊ ㄒ一ㄤˊ
  • IYTB OUK

游庠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就读于府或州县的学宫。庠,原是周代的乡学,后泛称学校。

引证解释

⒈  就读于府或州县的学宫。庠,原是 周 代的乡学,后泛称学校。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总丱之时,三人一同游庠。”
清 黄蛟起 《西神丛语·许世卿》:“馆於 嘉禾 项 氏,其子已游庠,督责之甚严。”
清 毛祥麟 《对山馀墨·群芳榜》:“有 沉濬 者,幼孤,母甚姑息。既游庠,益听其以厚貲出入,乃愈放荡。”
明 清 时,儒生经考试取入府、州、县学为生员,谓之“游庠”。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他年十二岁上就游庠的,养成一肚皮的学问。”
《石头点·莽书生强图鸳侣》:“偏生到 莫谁何,才出来应童子试,便得游庠入泮,年纪方得一十二岁。”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曾侯甘心受欺》:“此人既游庠食餼,当令人勉之务正。”

国语辞典

⒈  旧称秀才中式为「游庠」。也作「游庠」。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〇》:「他年十二岁上,就游庠的。养成一肚皮的学问。」

游庠(you xiang)同音词

  • 1、幽香[yōu xiānɡ ]

    清淡的香味:送来阵阵幽香|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2、幽飨[yōu xiǎnɡ ]

    1.祭献鬼神。

  • 3、油箱[yóu xiānɡ ]

    1.装油的容器。特指用柴油机或汽油机驱动的机器上储放燃料油的装置。

  • 4、油香[yóu xiānɡ ]

    1.伊斯兰教徒的一种食物。用温水和面,加盐,制成饼状,再用香油炸熟。

  • 5、牖向[yǒu xiànɡ ]

    1.窗户。

  • 6、右相[yòu xiānɡ ]

    1.官名。春秋齐景公始置左右相各一,秦及汉初因之。文帝以后置丞相一人。北齐﹑北周设左右丞相。唐玄宗开元初年改左右仆射为尚书左右丞相,天宝初复其旧,乃改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南宋﹑元﹑明皆曾设左右丞相,后废。

  • 7、右飨[yòu xiǎnɡ ]

    1.谓享受祭献,佑助降福。

  • 8、有相[yǒu xiānɡ ]

    1.谓有贵相。 2.指有贵相的人。 3.佛教语。佛教主张万有皆空﹐心体本寂。称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为"有相"。相﹐指事物的形象状态。

  • 9、游翔[yóu xiánɡ ]

    1.犹翱翔。

  • 10、游想[yóu xiǎnɡ ]

    1.空想。徒然思念。 2.空想。不切实际的想法。

游庠词语接龙

  • 1、1.古代地方所设学校。
  • 2、1.古代学校。均,成均。
  • 3、1.古代对地方学官的敬称。
  • 4、1.古代乡学之门。 2.指学校。
  • 5、科举制时称府、州、县学的生员。明清时为秀才的别称:家无囊橐,忝列庠生之数。
  • 6、1.指在学生员。明清时为秀才的别称。
  • 7、1.《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后因以"庠塾"泛称地方学校。
  • 8、1.古代学校。
  • 9、1.古代学校。
  • 10、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设庠序以化于邑|学子愤慨于庠序,商贾喧噪于廛市。
  • 11、1.古代地方学校。
  • 12、潒潒1.荡漾貌。
  • 13、迒陌1.布满兽蹄迹印的田间小路。
  • 14、迒蹄1.兽类的脚迹。
  • 15、閧端1.起哄而挑起事端。
  • 16、閧聚1.群集喧闹。
  • 17、閧闉1.里巷和瓮城。
  • 18、銗镂1.古铜器名。釜属。熟食器。
  • 19、銗筩1.古代接纳告密文书的器具。
  • 20、降龙1.古代服饰及旗帜上所绣绘的下降之龙的图案。
  • 21、降顺1.投降归顺。
  • 22、降伏1.降服﹔制伏。
  • 23、降伏降服;制服:望风降伏|我一定要降伏这匹野马。
  • 24、降服1.谓脱去上服以示谢罪。 2.犹降物。谓穿素服。 3.旧制。丧服降低一等为"降服"。如子为父母应服三年之丧﹐其已出继者﹐则为本生父母降三年之服为一年之服。

游庠的相关查询

游庠的意思解释、游庠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