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hì zhī  ]
  • ㄔˋ ㄓ
  • QNTE TD

饬知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旧时公文的一种。专用于上级官署通知下属。

⒉  指命令使知晓。

引证解释

⒈  旧时公文的一种。专用于上级官署通知下属。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过得几天, 南京 藩台的飭知到了, 继之 便打点到 南京 去稟谢。”

⒉  指命令使知晓。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四回:“此时 继之 已经奉了札子,飭知到任。”

国语辞典

⒈  告谕。用于长官对下属。

《儒林外史·第三三回》:「为此饬知该县儒学教官,敦请该生即日束装赴院,以便考验。」

饬知(chi zhi)同音词

  • 1、迟滞[chí zhì ]

    ①缓慢;不通畅:行动迟滞|交通迟滞。 ②延迟;拖延:因故迟滞|迟滞至今。 ③呆滞不灵活:目光迟滞。

  • 2、持支[chí zhī ]

    1.支持。

  • 3、持质[chí zhì ]

    1.劫持人质。

  • 4、斥陟[chì zhì ]

    1.黜免与擢升。

  • 5、鸱峙[chī zhì ]

    1.谓气势威猛,相持对立。

  • 6、鸱跱[chī zhì ]

    1.谓气势威猛地相持对立。

  • 7、尺纸[chǐ zhǐ ]

    1.信函。 2.指篇幅短小的文字。 3.小幅纸张。

  • 8、尺咫[chǐ zhǐ ]

    1.咫尺。喻极近的距离。

  • 9、斥埴[chì zhí ]

    1.咸质黏土。

  • 10、齿稚[chǐ zhì ]

    1.年幼,未成年。

饬知词语接龙

  • 1、1.赏识喜爱。
  • 2、1.一种陈述事由﹑传递通知的帖子。
  • 3、1.犹知己,好友。
  • 4、1.知道具体器物的构成。 2.赏识,器重。
  • 5、1.智慧技巧。 2.智谋巧诈。
  • 6、1.知趣。
  • 7、1."知识青年"的简称。
  • 8、1.了解事件的原委情状。 2.特指了解有关案件的情况。 3.领情。
  • 9、1.《孟子.滕文公下》:"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名丘,作《春秋》,后世遂以"知丘"为对作者及其作品深为理解的典故。
  • 10、①识趣;知进退,不惹人讨厌:不知趣|他很知趣,打了个招呼就离开了。 ②领略情趣:小娘子也有时回敬几件知趣的东西。
  • 11、1.知道权衡轻重。 2.懂得权变。 3.犹掌权。
  • 12、1.谓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 2.谓懂人事。 3.谓懂得人事变化之道。
  • 13、1.才智聪明。
  • 14、1.赏识。
  • 15、1.知所省察或省悟。
  • 16、①人类的认识成果。来自社会实践。其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科学理论。按其获得方式可区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按其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哲学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知识的总体在社会实践的世代延续中不断积累和发展。 ②有关学术文化的:知识界|知识分子。 ③相识;朋友:朝廷大臣多有知识的。
  • 17、1.才智之士。
  • 18、1.通晓事理;懂事。 2.主管事务。 3.官名。地方行政长官的名称。宋时分命京官出守列郡,称为权知某府或某州或某县事,知事之名由此而起。明清径称县级地方行政长官为知县,民国改知县为县知事,省称知事,后又改知事为县长。 4.官名。明清时代的属官名。明清之廉访司﹑通政司﹑按察司﹑盐运司等及各府皆置知事。 5.僧职名。掌管僧院事务。后称为住持。
  • 19、1.才智方略。
  • 20、1.寺院中职事僧的一种职称。
  • 21、1.识大体。
  • 22、1.知州和通判的并称。
  • 23、1.犹知几。
  • 24、1.犹知道。

饬知的相关查询

饬知的意思解释、饬知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