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hōnɡ chénɡ  ]
  • ㄓㄨㄥ ㄔㄥˊ
  • K BIG

中丞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官名。即“大中丞”,见该条。

中丞匿于溷藩。——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an official's name;

引证解释

⒈  汉 代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为名。 东汉 以后,以中丞为御史台长官。 明 清 时用作对巡抚的称呼。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臺,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巡抚》:“明 正统 十四年,命都察院右僉都御史 邹来学 廵抚 顺天、永平 二府……今廵抚之称中丞,盖沿于此。”
清 钱大昕 《内阁侍读严道甫传》:“毕中丞 沅 廵抚 陕西,招至官斋,为文字交。”

⒉  指宫官,内官。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琵琶》:“文宗 朝,有内人 郑中丞,善胡琴。”
原注:“中丞,即宫人之官也。”

国语辞典

⒈  职官名。汉代御史大夫的属官,掌兰台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东汉以降,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以中丞为御史台的长官。明初设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职位相当于御史中丞。明、清常以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出任巡抚,清代各省巡抚亦例兼右都御史,因此,明清的巡抚也称为「中丞」。

中丞(zhong cheng)同音词

  • 1、踵成[zhǒnɡ chénɡ ]

    1.谓继续完成某项工作或事业。

  • 2、忠诚[zhōnɡ chénɡ ]

    指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对上级、对朋友等真心诚意、尽心尽力,没有二心:忠诚老实|忠诚勇敢|忠诚可靠|对祖国无限忠诚。

  • 3、衷诚[zhōnɡ chénɡ ]

    1.内心的诚意。

  • 4、衷乘[zhōnɡ chénɡ ]

    1.见"衷甸"。

  • 5、中呈[zhōnɡ chénɡ ]

    1.见"中程"。

  • 6、中诚[zhōnɡ chénɡ ]

    1.内心的真情。

  • 7、中城[zhōnɡ chénɡ ]

    1.内城。 2.指位置居中之城。

  • 8、中乘[zhōnɡ chénɡ ]

    1.两匹马驾的车。 2.中等的马。

  • 9、中程[zhōnɡ chénɡ ]

    1.亦作"中呈"。 2.指中等射程。

  • 10、中酲[zhōnɡ chénɡ ]

    1.喝醉酒。

中丞词语接龙

  • 1、1.辅佐的大臣。 2.辅佐的职位。 3.辅佐。
  • 2、簿1.州郡的丞和主簿等佐官。
  • 3、1.清末新官制,于各部尚书﹑侍郎以下设左右丞和左右参议,统称丞参。亦以指辅佐人员。
  • 4、1.指副职。丞﹑倅皆佐贰之官。
  • 5、1.辅助。
  • 6、1.宋代为殿前司属下将校的名称。后亦指衙役。
  • 7、1.唐尚书省的左右丞和六部侍郎的总称。尚书在左右丞之上,也称丞郎。
  • 8、1.丞及史。秦汉时中央和地方官吏的助理官。汉时,丞相有两长史,御史有两丞,合称丞史。太守以下的郡丞﹑长史等佐官,亦总称丞史。
  • 9、1.县丞﹑县尉的合称。
  • 10、1.对尚书左右丞之称。
  • 11、官名。战国时始设,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专辅佐皇帝综理国政,但亦有居此位而无实权的。西汉初置相国,后称丞相,西汉末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魏、晋、南北朝间,或称丞相,或称司徒、大丞相、相国等,废置不常。南宋孝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是中书省直隶地区的行政长官。行中书省也设丞相或左右丞相。明初设丞相,不久废。
  • 12、1.属官的泛称。
  • 13、1.属官。
  • 14、成科1.既定的法律条文。
  • 15、成圹1.安葬。 2.生前修成的墓穴。
  • 16、成矿1.使[金属]转变为矿石。2.注入或补给矿物使有机物矿化,使其转变为矿物形态。
  • 17、成阔1.阔别。
  • 18、成劳1.成功。
  • 19、成然1.犹俄然。片刻,顷刻。
  • 20、成人1.德才兼备的人。犹完人。 2.成年。 3.造就人。 4.成器,成材。 5.谓妓女初破身。
  • 21、成仁1.成就仁德。后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
  • 22、成任1.成为一个任职期限。
  • 23、成日1.整天;一天到晩。
  • 24、成丧1.成人的丧礼。 2.谓齐备居丧之礼。

中丞的相关查询

中丞的意思解释、中丞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