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jiǔ xià  ]
  • ㄐ一ㄡˇ ㄒ一ㄚˋ
  • VT DHT

九夏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古乐名。夏季,夏天。九州华夏。

引证解释

⒈  古乐名。

《周礼·春官·钟师》:“钟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裓夏》、《驁夏》。”
郑玄 注:“九夏皆诗篇名,颂之族类也。此歌之大者,载在乐章,乐崩亦从而亡。”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九夏乐章》:“九夏皆门庭之乐也。 《周礼·大司乐》:‘王出入则令奏《王夏》;尸出入则令奏《肆夏》;牲出入则令奏《昭夏》。’出入,谓出门入门也。”
《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六·唐祀九宫贵神乐章》:“金奏九夏,圭陈八薌。”

⒉  夏季,夏天。

晋 陶潜 《荣木》诗序:“日月推迁,已復九夏。”
唐 太宗 《赋得夏首启节》:“北闕三春晚,南荣九夏初。”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九夏则神耗气索,力难支体。”

⒊  九州华夏。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回:“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

国语辞典

⒈  夏季九十日。

晋·陶渊明〈荣木诗·序〉:「日月推迁,已复九夏。」

⒉  周朝的九种乐曲,有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祴夏、骜夏等。见《周礼·春官·钟师》。

九夏(jiu xia)同音词

  • 1、九遐[jiǔ xiá ]

    1.辽阔的天空。

  • 2、九霞[jiǔ xiá ]

    1.九天的云霞。借指天庭。

  • 3、糾辖[jiū xiá ]

    1.糺军统辖。

九夏词语接龙

  • 1、1.夏季过半,指夏历五月半后。
  • 2、1.夏季播种。
  • 3、1.用苎麻纤维织成的布,宜于制夏装,故名。为我国特产,多产于江西﹑湖南﹑广东﹑四川等地。
  • 4、1.《周礼》官名。主管大丧事务。
  • 5、1.夏季养的蚕。
  • 6、1.犹夏熟。
  • 7、1.夏天的虫。 2.比喻识见短浅的人。用《庄子.秋水》典。
  • 8、1.指夏季的锄地工作。
  • 9、1.古代学校两种体罚越礼犯规者的用具。后亦泛指体罚学童的工具。 2.泛指用棍棒等进行体罚。多用于对未成年者。
  • 10、1.见"夏翟"。
  • 11、1.夏代典籍。
  • 12、1.夏天用的竹席。
  • 13、1.即禹鼎。相传夏禹铸九鼎以象九州。其上镂山精水怪之形,使人以知神奸。参阅《左传.宣公三年》。
  • 14、1.良箭名。《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郭璞注引服虔曰:"服,盛箭器也。夏后氏之良弓,名繁弱;其矢亦良,即繁弱箭服,故曰夏服也。"一说指古之善射者夏羿的箭囊。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亦泛指箭或箭囊。
  • 15、1.供夏天食用的干鱼。 2.草木夏天枯死。
  • 16、1.夏天穿葛衣。 2.指夏天穿的葛衣。
  • 17、1.传说中之人名。
  • 18、1.即夏台。
  • 19、1.官名。《周礼》载周时设置六官,以司马为夏官,掌军政和军赋。唐武则天时,曾改兵部尚书为夏官,不久仍复旧名。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六》。后用为兵部的别称。
  • 20、1. 夏季的田间管理。
  • 21、南宋画家。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宁宗时为画院待诏。擅画山水,用秃笔趁湿作大斧劈皴,名“拖泥带水皴”,又喜用一角半边的构图,有“夏半边”之称。亦工人物。与李唐、刘松年、马远并称“南宋四家”。有《溪山清远图》等存世。
  • 22、1.即夏桀。
  • 23、1.即鲧。传说为尧舜时代的部落首领。禹之父。由四岳推举,奉尧命治水,九年未成,被殛于羽山。
  • 24、1.大海。

九夏的相关查询

九夏的意思解释、九夏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