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wēi jìn  ]
  • ㄨㄟ ㄐ一ㄣˋ
  • OLG ONY

煨烬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灰烬,燃烧后的残余物。

⒉  经焚烧而化为灰烬。

⒊  指烧尽。

⒋  指火灾。

引证解释

⒈  灰烬,燃烧后的残余物。

晋 左思 《魏都赋》:“翼翼京室,耽耽帝宇。巢焚原燎,变为煨烬。”
宋 王安石 《外厨遗火》诗之一:“图书得免同煨烬,却赖厨人清不眠。”
孙中山 《二次护法宣言》:“﹝ 陈炯明 ﹞嗾使第二师於昏夜发难,枪击不已,继以发砲,继以纵火,务使政府成为煨烬,而致 文 於死地。”

⒉  经焚烧而化为灰烬。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二游诗》:“洛阳 且煨烬,载籍宜为烟。”
宋 洪迈 《夷坚甲志·郁老侵地》:“吾既伏前愆,约使宅人反之,然二居皆已煨烬。”
清 方苞 《题天姥寺壁》:“雷破而中分之,木身煨烬者十之七。”

⒊  指烧尽。

唐 裴铏 《传奇·陶尹二君》:“﹝ 始皇 ﹞煨烬典坟,坑杀儒士。”

⒋  指火灾。

《法苑珠林》卷二一:“国城寺塔,终非久固;古来帝宫,终逢煨烬。”
清 龚自珍 《述怀呈姚侍讲》诗序:“先母忧半年,吾家火。至丙戌,復之京师,距煨烬已五年,书颇少。”

国语辞典

⒈  灰烬。

《文选·左思·魏都赋》:「翼翼京室,耽耽帝宇。巢焚原燎,变为煨烬。」
宋·陆游〈桃源忆故人·中原当日三川震〉词:「中原当日三川震,关辅回头煨烬。」

煨烬(wei jin)同音词

  • 1、围巾[wéi jīn ]

    用于围颈、披肩、包头的织物。具有御寒、遮风、护发、护领和装饰等效用。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棉纱线、蚕丝、化学纤维等为原料。有纯纺,也有混纺交织。采用梭织和针织织制,少量用手工编结。织品密度较小。成品有厚型和薄型两类。花式有素色、双色、双面、彩条、彩格、提花、印花、绣花等,有的还经拉毛或缩绒处理。产品形状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斜角形等。

  • 2、威禁[wēi jìn ]

    1.法令,禁令。

  • 3、违禁[wéi jìn ]

    1.违犯禁令。

  • 4、巍巾[wēi jīn ]

    1.高冠。

  • 5、韦金[wéi jīn ]

    1.汉丞相韦贤,地节三年以老病乞骸骨,赐黄金百斤。其少子玄成,复以明经历位至丞相。故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见《汉书.韦贤传》。后因以"韦金"为称扬韦姓族人之典。

  • 6、微津[wēi jīn ]

    1.谓细小之水滴。 2.小渡口。

  • 7、唯谨[wéi jǐn ]

    1.唯有谨慎。

  • 8、畏谨[wèi jǐn ]

    1.小心谨慎。

  • 9、惟谨[wéi jǐn ]

    1.谨慎小心。

  • 10、委赆[wěi jìn ]

    1.见"委赆"。

煨烬词语接龙

  • 1、1.骨灰。
  • 2、1.灰烬。
  • 3、1.火的馀烬和草的萌芽。比喻祸根。
  • 4、1.指灯火熄灭。 2.烧毁;灭绝。
  • 5、1.焚毁。
  • 6、1.焚烧。
  • 7、1.遗骸。
  • 8、1.烧成灰。
  • 9、1.烧剩的东西。 2.引申为残馀。
  • 10、笒隋1.也作"筨隋"。 2.一种实心竹。
  • 11、筋膂1.筋力;膂力。 2.借指精力。
  • 12、筋挛1.中医病证名。指肢体筋脉收缩抽急﹐不能舒转自如。多由外感寒湿或血少津亏﹐经脉失于荣养所致。也叫痉挛。
  • 13、筋络1.中医指气血的通路。 2.静脉管。 3.植物的网络状纤维。
  • 14、筋马1.筋骨强健而不过于肥壮的马。
  • 15、筋脉1.见"筋脉"。
  • 16、筋膜1.人体皮下结缔组织的一种﹐有深浅之别。浅者结缔疏松﹐多包于肌腱外;深者结缔致密﹐常包被肌肉﹑腺体﹑脏器或血管神经束。中医学认为它是肝所主﹐并赖肝血的滋养﹐肝血不足或肝风内动均能引起筋膜病变。
  • 17、筋纽1.中医指人体筋的系结处。
  • 18、筋驽1.谓筋骨衰弱。
  • 19、筋皮1.筋骨与皮肉。
  • 20、筋肉肌肉。
  • 21、筋书1.书法中一种瘦劲有力的字体。
  • 22、筋丝1.植物的脉络。
  • 23、筋髓1.筋肉与骨髓。
  • 24、筋缩1.针灸经穴名。

煨烬的相关查询

煨烬的意思解释、煨烬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