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án shēnɡ  ]
  • ㄏㄢˊ ㄕㄥ
  • PAW FNR

寒声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寒冬的声响,如风声、雨声、鸟鸣声等。

⒉  凄凉的声音。

引证解释

⒈  寒冬的声响,如风声、雨声、鸟鸣声等。

唐 朱邺 《扶桑赋》:“巨影倒空而漠漠,寒声吹夜以颾颾。”
宋 杨万里 《霰》诗:“寒声带雨山难白,冷气侵人火失红。”
清 袁枚 《赤壁》诗:“我来不共吹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⒉  凄凉的声音。

唐 皎然 《陇头水》诗之一:“陇头 水欲絶, 陇 水不堪闻。碎影摇枪垒,寒声咽幔军。”
唐 高适 《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寒声(han sheng)同音词

  • 1、憨生[hān shēnɡ ]

    1.娇痴。生,语助词。

  • 2、寒生[hán shēnɡ ]

    1.贫苦的读书人。

  • 3、含生[hán shēnɡ ]

    1.一切有生命者。多指人类。

  • 4、函生[hán shēnɡ ]

    1.犹众生。

  • 5、鼾声[hān shēnɡ ]

    打呼噜的声音:~如雷。

  • 6、喊声[hǎn shēnɡ ]

    1.由于强烈的激动或感动、不自觉地发出的叫声。如:他们以愤恨的喊声迎接他。2.喧哗;喧嚷。如:那股十分兴奋的劲头和狂喜的喊声,使这座公共设施充满了友爱的活力。

  • 7、汉圣[hàn shènɡ ]

    1.指精通《汉书》的南朝梁刘显。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沛国刘显﹐博览经籍﹐偏精班《汉》﹐梁代谓之《汉》圣。"一说为显子臻。

寒声词语接龙

  • 1、1.嗓音。
  • 2、①说话时的声音语气和表情气色:不动声色|声色俱厉。 ②歌舞美女:不近声色|去声色,禁嗜欲。
  • 3、1.指奢华的风尚。
  • 4、1.乐歌。
  • 5、飞机作超声速飞行时产生的强压力波,传到地面后形成如同雷鸣的爆炸声。与飞行的速度、高度和航线,气象条件,接近地面的湍流等因素有关。声爆出现时间短暂,对地面的影响在户外一般不大,对室内压强变化虽小,但经过多次反射形成共鸣,持续时间较长,影响颇大。在城市上空,低于10千米高度常禁止作超声速飞行。
  • 6、1.音调相谐。
  • 7、公开辩白解释:再三声辩|没人听你声辩。
  • 8、1.宣布出兵。 2.指虚张声势以疑惑敌人的军事布置。
  • 9、1.指诗文声律上的毛病。做诗讲求韵律﹐探讨声病﹐始自南朝梁沈约等﹐至唐乃有此称。唐时以诗赋取士﹐常以此决定优劣取舍。
  • 10、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过程。是传递声能的形式。在气体和液体中传播的声波是纵波,在固体中传播的声波有纵波也有横波。按振动频率高低,有超声波、可听声波和次声波。
  • 11、音乐术语。指重唱、合唱、重奏、合奏乐曲中同时进行的各旋律线。如弦乐四重奏有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个声部,混声四部合唱有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个声部等。
  • 12、1.犹舆论。
  • 13、1.指文章的风采。 2.犹声誉。
  • 14、1.谓声音不正常。
  • 15、1.有声波在其中传播的那部分媒质范围。
  • 16、1.佛教语。六尘之一。 2.指世俗的音乐或娱乐等活动。 3.指名声。
  • 17、1.名声;声誉。 2.声言;公开表示。
  • 18、1.《诗.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郑玄笺:"耳不闻声音﹐鼻不闻香臭。"原指声音与气味。后以"声臭"喻名声或形迹。唐元稹《沂国公魏博德政碑》:"铭之戒之,以永声臭。"宋储泳《祛疑说.鬼神之理》:"夫鬼神者,本无形迹之可见,声臭之可求,谓之有则不可。"一说,声,通"馨"。声臭,为馨臭。
  • 19、1.指传闻之事。
  • 20、由专设的电话提供的各类信息咨询业务:~台|求职者可拨打~电话查询有关事宜。
  • 21、1.声场中某一时刻某一点上的实际压力与该点上平均压力的差值。
  • 22、1.声称﹐扬言;声张。
  • 23、1.亦作"声焰"。 2.声威气焰。
  • 24、1.声张宣扬。

寒声的相关查询

寒声的意思解释、寒声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