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xiànɡ shēnɡ  ]
  • ㄒ一ㄤˋ ㄕㄥ
  • WQK FNR

像声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即口技。

引证解释

⒈  即口技。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台》:“戏剧之外,又有托偶、影戏、八角鼓、什不闲、子弟书、杂耍把式、像声、大鼓、评书之类……像声即口技,能学百鸟音,并能作南腔北调,嬉笑怒駡,以一人而兼之,听之歷歷也。”

像声(xiang sheng)同音词

  • 1、像生[xiànɡ shēnɡ ]

    1.仿天然产物制作的花果人物等工艺品,因形态逼真如生,故称。 2.引申指中看不中用的人。 3.以说唱为业的女子。

  • 2、详省[xiánɡ shěnɡ ]

    1.审察。

  • 3、庠生[xiánɡ shēnɡ ]

    科举制时称府、州、县学的生员。明清时为秀才的别称:家无囊橐,忝列庠生之数。

  • 4、象生[xiànɡ shēnɡ ]

    1.祭祀时以亡者生前所用之物作为象征,称象生。 2.指模仿真物。 3.指口技。

  • 5、象声[xiànɡ shēnɡ ]

    1.即形声。"六书"之一,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方法。用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字,意符表示该字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该字的声音。 2.口技的一种。擅长摹拟各种声音。

  • 6、饷生[xiǎnɡ shēnɡ ]

    1.清代称纳资入监的生员。

  • 7、相生[xiānɡ shēnɡ ]

    1.事物由于矛盾转化而生生不已。

  • 8、相声[xiànɡ shenɡ ]

    曲艺曲种。流行于全国各地,形成于清中叶以后。与民间说笑话和明清两代盛行的隔壁戏(一种口技)有一定渊源关系。表演说、学、逗、唱兼备。有单口(一人)、对口(二人)、群话(三人或三人以上)三种表演方式。现又有相声小品等新的发展。

  • 9、相胜[xiānɡ shènɡ ]

    1.相称。 2.相互压服,制约。

  • 10、祥眚[xiánɡ shěnɡ ]

    1.吉祥与灾祸。 2.灾异之气。

像声词语接龙

  • 1、1.嗓音。
  • 2、①说话时的声音语气和表情气色:不动声色|声色俱厉。 ②歌舞美女:不近声色|去声色,禁嗜欲。
  • 3、1.指奢华的风尚。
  • 4、1.乐歌。
  • 5、飞机作超声速飞行时产生的强压力波,传到地面后形成如同雷鸣的爆炸声。与飞行的速度、高度和航线,气象条件,接近地面的湍流等因素有关。声爆出现时间短暂,对地面的影响在户外一般不大,对室内压强变化虽小,但经过多次反射形成共鸣,持续时间较长,影响颇大。在城市上空,低于10千米高度常禁止作超声速飞行。
  • 6、1.音调相谐。
  • 7、公开辩白解释:再三声辩|没人听你声辩。
  • 8、1.宣布出兵。 2.指虚张声势以疑惑敌人的军事布置。
  • 9、1.指诗文声律上的毛病。做诗讲求韵律﹐探讨声病﹐始自南朝梁沈约等﹐至唐乃有此称。唐时以诗赋取士﹐常以此决定优劣取舍。
  • 10、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过程。是传递声能的形式。在气体和液体中传播的声波是纵波,在固体中传播的声波有纵波也有横波。按振动频率高低,有超声波、可听声波和次声波。
  • 11、音乐术语。指重唱、合唱、重奏、合奏乐曲中同时进行的各旋律线。如弦乐四重奏有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个声部,混声四部合唱有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个声部等。
  • 12、1.犹舆论。
  • 13、1.指文章的风采。 2.犹声誉。
  • 14、1.谓声音不正常。
  • 15、1.有声波在其中传播的那部分媒质范围。
  • 16、1.佛教语。六尘之一。 2.指世俗的音乐或娱乐等活动。 3.指名声。
  • 17、1.名声;声誉。 2.声言;公开表示。
  • 18、1.《诗.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郑玄笺:"耳不闻声音﹐鼻不闻香臭。"原指声音与气味。后以"声臭"喻名声或形迹。唐元稹《沂国公魏博德政碑》:"铭之戒之,以永声臭。"宋储泳《祛疑说.鬼神之理》:"夫鬼神者,本无形迹之可见,声臭之可求,谓之有则不可。"一说,声,通"馨"。声臭,为馨臭。
  • 19、1.指传闻之事。
  • 20、由专设的电话提供的各类信息咨询业务:~台|求职者可拨打~电话查询有关事宜。
  • 21、1.声场中某一时刻某一点上的实际压力与该点上平均压力的差值。
  • 22、1.声称﹐扬言;声张。
  • 23、1.亦作"声焰"。 2.声威气焰。
  • 24、1.声张宣扬。

像声的相关查询

像声的意思解释、像声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