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惛瞢”。
⒉ 迷糊不清。
⒈ 亦作“惛瞢”。迷糊不清。
引《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曹丕 ﹞葬 首阳陵。自殯及葬,皆以终制从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曹植 诔曰:“承问荒忽,惛懵哽咽……追慕三良,甘心同穴。”《南史·谢庄传》:“眼患五月来便不復得夜坐,恒闭帷避风。昼夜惛懵,为此不復得朝謁诸王,庆弔亲旧。”谭作民 《噩梦》诗:“飞廉 驰,渴乌驶,六合惛瞢万山紫。”
⒈ 模糊不清。
引《南史·卷二〇·谢弘微传》:「眼患五月来便不复得夜坐,恒闭帷避风。昼夜惛懵,为此不复得朝谒诸王,庆吊亲旧。」
1.混沌蒙昧。
1.见"昏蒙"。
1.昏蒙,昏暗。 2.形容神志恍惚的样子。
1.亦作"昏瞢"。亦作"昏蒙"。 2.昏暗;阴暗。 3.指东西看上去模糊﹐不明亮。 4.愚昧;糊涂。 5.指眼光昏花,蒙眬。
1.糊涂;愚昧。 2.昏迷;迷糊。
1.梦;梦魂。
1.见"惛懵"。
1.模糊,不分明貌。
惛懵的意思解释、惛懵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