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qiè gōu zhě zhū,qiè guó zhě hóu  ]
  • ㄑ一ㄝˋ ㄍㄡ ㄓㄜˇ ㄓㄨ,ㄑ一ㄝˋ ㄍㄨㄛˊ ㄓㄜˇ ㄏㄡˊ
  • PWAV QQC FTJ YTFY , PWAV L FTJ WNT
  • 成语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引证解释

⒈  后遂以“窃鉤者诛,窃国者侯”讥刺旧社会小盗被杀、大盗得国的反常现象。亦省作“窃钩盗国”。

《庄子·胠箧》:“彼窃鉤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史记·游侠列传序》:“故 伯夷 丑 周,饿死 首阳山,而 文 武 不以其故贬王; 跖 蹻 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鉤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廖仲恺 《有感》诗:“窃钩盗国将谁咎?扃鐍缄縢只自欺。”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qie gou zhe zhu,qie guo zhe hou)同音词

  • 1、窃钩者诛,窃国者侯[qiè gōu zhě zhū,qiè guó zhě hóu]

    1.《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史记.游侠列传序》:"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蹺暴戾﹐其徒诵义无穷。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后遂以"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讥刺旧社会小盗被杀﹑大盗得国的反常现象。亦省作"窃钩盗国"。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词语接龙

  • 1、1.隋魏郡人,字君素,好学有捷才,性滑稽,善巧辩,好为诽谐杂说,着《旌异记》十五卷﹑《启颜录》十卷。见《隋书.侯白传》﹑《新唐书.艺文志三》。后因以为伶人善戏谑者之称。
  • 2、1.阳侯之波。犹言大波。阳侯,传说中的水神,能兴波作浪。
  • 3、1.侯爵与伯爵。 2.泛指诸侯。 3.诸侯之长。
  • 4、1.何不。
  • 5、1.箭靶与射者间的距离。
  • 6、1.侯服与甸服。古代王畿外围千里以内的区域。
  • 7、1.为君之法度。
  • 8、1.封侯。
  • 9、1.古代王城外围,按距离远近划分的区域之一。(1)夏制称离王城一千里的地方。《书.禹贡》:"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孔传:"甸服外之五百里。侯,候也,斥候而服事。"(2)周制称王城周围方千里以外的方五百里的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郑玄注:"服,服事天子也。"旧说以《书.禹贡》所记为夏制,《周礼.夏官.职方氏》所记为周制。参见"五服"﹑"九服"。 2.服王侯之衣。
  • 10、1.亦作"侯刚"。 2.复姓。
  • 11、1.见"侯冈"。
  • 12、1.古代较射时用以射侯之弓。侯,箭靶。
  • 13、1.侯爵的封地。 2.指侯爵。
  • 14、1.九畿之一。王畿之外,方五百里的区域为侯畿。
  • 15、1.诸侯名册。
  • 16、1.犹侯门。指显贵人家。
  • 17、1.古代爵位名。自周以来,除汉﹑北魏﹑明等少数几个朝代,大体皆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 18、1.诸侯之门。 2.指显贵人家。
  • 19、1.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 20、1.侯畿。指王畿而外,方五百里的区域。圻,通"畿"。
  • 21、1.精美的荤菜。鲭,鱼和肉合烹而成的食物。
  • 22、1.古代迎祥除灾的祭礼。侯,通"候"。迎。《周礼.春官.小祝》:"小祝掌小祭祀,将事侯禳祷祠之祝号,以祈福祥,顺丰年,逆时雨,宁风旱,弥灾兵,远罪疾。"郑玄注:"侯之言候也,候嘉庆祈福祥之属。禳,禳却凶咎﹑宁风旱之属。"一说侯禳者,候四时恶气禳去之。见《周礼.夏官.小子》"凡沈辜侯禳,饰其牲"郑玄注引郑司农说。
  • 23、1.诸侯为己所立的祀社神之所。
  • 24、1.复姓。

相关查询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意思解释、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