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ài jī  ]
  • ㄏㄞˋ ㄐ一
  • CGYW CQG

骇鸡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即骇鸡犀。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骇鷄”。即骇鸡犀。参见“骇鸡犀”。

《楚辞·刘向<九叹·怨思>》“淹芳芷於腐井兮,弃鸡骇於筐簏” 汉 王逸 注:“鸡骇,文犀也……一作骇鸡。”
晋 左思 《吴都赋》:“其琛赂则琨瑶之阜,铜鍇之垠,火齐之宝,骇鸡之珍。”
唐 欧阳詹 《智达上人水精念珠歌》:“星辉月耀莫之逾,骇鸡照乘徒称殊。”
唐 元稹 《酬东川李相公十六韵》:“因持骇鸡宝,一照浊水昏。”
唐 李商隐 《为荥阳公谢集贤韦相公状》:“花犀腰带一条,右伏蒙仁恩,俯宠行迈,骇鷄等贵,画隼增辉,徒勒万里之肺肝,愧乏十围之腰腹。”

骇鸡(hai ji)同音词

  • 1、海檝[hǎi jí ]

    1.海船。檝,船桨。

  • 2、海脊[hǎi jǐ ]

    又称“海岭”、“海底山脉”。大洋底部狭而长的高地。如大西洋海脊,长达数千千米。两侧坡度较陡。一般在海面以下,有的峰顶露出海面,形成断续分布的岛屿,如阿留申群岛、琉球群岛等。

  • 3、海际[hǎi jì ]

    1.海边。

  • 4、骇机[hài jī ]

    1.突然触发的弩机。比喻猝发的祸难。语出《后汉书.皇甫嵩传》:"今将军遭难得之运,蹈易骇之机。"

  • 5、骇悸[hài jì ]

    1.惊悸。

  • 6、害饥[hài jī ]

    1.感到饥饿。

  • 7、害忌[hài jì ]

    1.方言。忌妒损害。

  • 8、还级[hái jí ]

    1.恢复到原等级。

  • 9、还即[hái jí ]

    1.旋即,很快地。

  • 10、还籍[hái jí ]

    1.返归原籍。

骇鸡词语接龙

  • 1、1.肥鸡。
  • 2、1.亦作"鸡?"。亦作"鸡巴"。 2.阴茎﹐男性的外生殖器。 3.常用作詈语。
  • 3、1.《晋书.戴逵传》﹕"少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其余巧艺靡不毕综。总角时﹐以鸡卵汁溲白瓦屑作《郑玄碑》﹐又为文而自镌之﹐词丽器妙﹐时人莫不惊叹。"后以"鸡碑"为多才多艺之典。
  • 4、1.一种鸡心形的槟榔。
  • 5、1.古代占卜法之一。以鸡骨或鸡卵占吉凶祸福。
  • 6、1.指斗鸡场。
  • 7、1.亦作"鸡唱"。 2.犹言鸡鸣﹑鸡啼。
  • 8、幼小的鸡。
  • 9、1.亦作"鸡窗"。 2.《艺文类聚》卷九一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晋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尝买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着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辍。处宗因此言巧大进。"后以"鸡窗"指书斋。
  • 10、1.指天明之前。
  • 11、1.亦作"鸡刀"。 2.用以杀鸡之刀。语本《论语.阳货》﹕"割鸡焉用牛刀?"
  • 12、1.鸡的德性。指文﹑武﹑勇﹑仁﹑信。语本《韩诗外传》卷二﹕"君独不见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鸡虽有此五德﹐君犹日瀹而食之者何也?"
  • 13、1.亦作"鸡丁"。 2.切成小块的鸡肉。
  • 14、1.唐代宫庭养鸡之所。 2.犹街坊。
  • 15、1.亦作"鸡肤"。 2.形容老年人发皱的皮肤。
  • 16、竿1.亦作"鸡竿"。 2.一端附有金鸡的长竿。古代多于大赦日树立。《新唐书.百官志三》﹕"赦日﹐树金鸡于仗南﹐竿长七丈﹐有鸡高四尺﹐黄金饰首﹐衔绛幡长七尺﹐承以彩盘﹐维以绛绳﹐将作监供焉。"唐许浑《正元》诗﹕"高揭鸡竿辟帝阍﹐祥风微暧瑞云屯。"后用为赦罪之典。
  • 17、1.成窑酒杯中的一种精品。
  • 18、1.亦作"鸡公"。 2.方言。雄鸡。
  • 19、1.草名。
  • 20、1.鸡的骨头。古时或用以占卜。 2.比喻嶙峋瘦骨﹔瘦弱的身体。
  • 21、1.鸡和天鹅。语本《庄子.庚桑楚》﹕"越鸡不能伏鹄卵﹐鲁鸡固能矣。鸡之与鸡﹐其德非不同也。有能有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宋苏轼《留别蹇道士拱辰》诗﹕"庚桑托鸡鹄﹐未肯化南荣。"因以喻才能大小不同的人。
  • 22、1.鸡的腱子肉或胸脯肉。因其长圆如瓜形﹐故称。一说即鸡丁。
  • 23、鸡头上高起的肉冠。也叫鸡冠子。
  • 24、1.犀角名。

骇鸡的相关查询

骇鸡的意思解释、骇鸡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