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jiǔ bīn  ]
  • ㄐ一ㄡˇ ㄅ一ㄣ
  • VT WPR

九傧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同“九宾”。

引证解释

⒈  同“九宾”。

《隋书·礼仪志三》:“既至,大司空设九儐以致馆。”

九傧(jiu bin)同音词

  • 1、柩殡[jiù bìn ]

    1.谓停放灵柩。

  • 2、九宾[jiǔ bīn ]

    1.古代朝会大典设"九宾"。说法不一:(1)指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礼于庭,臣乃敢上璧。"裴骃集解引韦昭曰:"九宾则《周礼》九仪。"按,《周礼.秋官.大行人》郑玄注:"九仪谓命者五:公﹑侯﹑伯﹑子﹑男也;爵者四:孤﹑卿﹑大夫﹑士也。"(2)指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下及郎﹑吏﹑匈奴侍子。《后汉书.礼仪志上》:"大鸿胪设九宾,随立殿前。"刘昭注引薛综曰:"九宾谓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下及郎﹑吏﹑匈奴侍子,凡九等。"(3)指九

  • 3、九滨[jiǔ bīn ]

    1.弯曲的涯岸。

九傧词语接龙

  • 1、1.摈弃,背弃。傧,通"摈"。
  • 2、1.婚礼中导行礼仪。
  • 3、1.《诗.小雅.常棣》:"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傧,陈列;豆,食器。后以"傧豆"表示兄弟友爱和睦。
  • 4、1.摈斥,背弃。
  • 5、1.古代祭祀时引导尸谓之傧尸。尸,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
  • 6、1.古时称替主人接引宾客和赞礼的人。 2.行婚礼时赞礼的人。 3.(傧﹐今读bīn)旧指婚礼中陪伴新郎的男子和陪伴新娘的女子。
  • 7、①也作“摈相”。古代指接引宾客者。 ②婚礼中负责陪伴新郎、新娘者。
  • 8、1.或颦或笑。傧,通"颦"。
  • 9、1.排斥,摈弃。
  • 10、1.相礼;赞礼。 2.婚礼中的赞礼者。
  • 11、髌罚1.古代一种剔去膝盖骨的刑罚。
  • 12、髌骨1.膝盖部的一块骨,略呈三角形,尖端向下。也叫膝盖骨。
  • 13、髌脚1.古代砍去膝盖骨及其以下部分的一种酷刑。 2.泛指砍断脚。
  • 14、鬓斑1.谓鬓发斑白。
  • 15、鬓葆1.鬓发。
  • 16、鬓钗1.插戴于鬓髻的首饰钗子。
  • 17、鬓蝉1.即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 18、鬓垂1.鬓脚。
  • 19、鬓钿1.插戴于鬓髻的金花。
  • 20、鬓朵1.插戴于鬓边的花朵。
  • 21、鬓发1.亦作"鬂发"。亦作"?发"。 2.鬓角的头发。
  • 22、鬓根1.亦作"?根"。 2.鬓脚。
  • 23、鬓颔1.鬓发和髭须。
  • 24、鬓花1.插戴于鬓边的花朵。 2.花白的鬓发。

九傧的相关查询

九傧的意思解释、九傧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