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ú là  ]
  • ㄈㄨˊ ㄌㄚˋ
  • WDY EAJG

伏腊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亦作“伏臈”。

⒉  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

⒊  指伏祭和腊祭之日,或泛指节日。

⒋  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引证解释

⒈  亦作“伏臈”。

⒉  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 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 黄石。”
《后汉书·孝明帝纪》:“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於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於一奠。”
明 唐顺之 《皇陵行》:“伏臈烝尝时不后,清明寒食更浇酒。”

⒊  指伏祭和腊祭之日,或泛指节日。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
《周书·晋荡公护传》:“每四时伏腊, 高祖 率诸亲戚,行家人之礼,称觴上寿。”
《梁书·处士传·何胤》:“每伏腊放囚还家,依期而返。”
清 钱谦益 《寿何峄县序》:“两从叔翩翩少年,岁时伏腊,与先生辈徵逐讌饮,有承平王孙之乐。”

⒋  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唐 白居易 《江楼早秋》诗:“欲作云泉计,须营伏臈资。”
宋 苏舜钦 《答韩持国书》:“此虽与兄弟亲戚相远,而伏腊稍充足,居室稍宽。”
《金史·王去非传》:“督妻孥耕织以给伏腊。”

国语辞典

⒈  夏之伏日及冬之腊日,为秦汉时令名。

《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
唐·白行简《李娃传》:「娃既备礼,岁时伏腊。」

⒉  伏祠腊祭,或以夏祭为伏,冬祭为腊。

《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文选·潘岳·闲居赋》:「牧羊酤酪,以供伏腊之费。」

伏腊(fu la)同音词

  • 1、伏臈[fú là ]

    1.见"伏腊"。

伏腊词语接龙

  • 1、(~儿)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日。民间在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 2、1.茶的一种。腊﹐取早春之义。以其汁泛乳色﹐与溶蜡相似﹐故也称蜡茶。
  • 3、(~儿)熟肉食的一种,猪的瘦肉泥加肥肉丁和淀粉、作料,灌入肠衣,再经煮和烤制成。
  • 4、1.汉制﹐腊日赐百官钱称"腊赐"。
  • 5、1.极毒。
  • 6、1.指冬至到大寒时给小麦等越冬作物施的肥。
  • 7、1.腊月的寒风。
  • 8、1.梵语lava的音译。古印度计时单位。也译作"罗婆"。
  • 9、1.古人于腊日或腊前一日击鼓驱疫﹐因有是名。 2.泛指岁末或春来的信息。
  • 10、1.犹言寒冬时节。
  • 11、1.即腊梅。
  • 12、1.古代腊祭时的集会。
  • 13、1.元明时京中称南方人的谑语。
  • 14、1.腊月所制的药剂。
  • 15、1.古时岁终祭祀。
  • 16、1.腊月酿制的酒。
  • 17、1.[英lacquer]清喷漆的通称。
  • 18、1.瘌痢的谐音。指黄癣﹐或患黄癣者。
  • 19、1.腊月的严寒。
  • 20、①落叶灌木,叶子对生,卵形,开花以后才长叶子。冬季开花,花瓣外层黄色,内层暗紫色,香味浓。供观赏。 ②这种植物的花。
  • 21、1.亦称"腊八面"。 2.明时宫中于十二月初八日赐食之面。
  • 22、1.腊月酿制的酒。
  • 23、1.谓腊尽春回。
  • 24、1.古官名。天官之属。

伏腊的相关查询

伏腊的意思解释、伏腊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