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hānɡ chù  ]
  • ㄔㄤ ㄔㄨˋ
  • JJ LQJW

昌歜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昌,通“菖”。古以飨他国之来使,以示优礼。

⒉  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昌,通“菖”。传说周文王嗜昌歜,孔子慕文王而食之以取味。后以指前贤所嗜之物。

⒊  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昌,通“菖”。端午节有食菖蒲菹与饮菖蒲酒之俗。

引证解释

⒈  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昌,通“菖”。古以飨他国之来使,以示优礼。

⒉  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昌,通“菖”。传说 周文王 嗜昌歜, 孔子 慕 文王 而食之以取味。后以指前贤所嗜之物。

唐 韩愈 《送无本师归范阳》诗:“来寻吾何能?无殊嗜昌歜。”
唐 皮日休 《郢州孟亭记》:“既慕其名,亦覩其貌,盖 仲尼 思 文王,则嗜昌歜。”
宋 苏轼 《仁宗皇帝御飞白记》:“存昌歜以追嗜好,不若因褒贬以想见其所与之人。”
宋 陆游 《夜坐观小儿作拟毛诗欣然有赋》:“即今见汝尚懽欣,此癖真同嗜昌歜。”

⒊  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昌,通“菖”。端午节有食菖蒲菹与饮菖蒲酒之俗。

宋 范成大 《代儿童作端午贴门诗》之三:“黍筒小费名田课,昌歜多浮乐圣杯。”
清 宫鸿历 《长安午日》诗:“綵结灵符聊辟鬼,盘堆昌歜故愁吾。”

昌歜(chang chu)同音词

  • 1、常处[chánɡ chù ]

    1.谓固定不变的处事之道。

  • 2、苌楚[chánɡ chǔ ]

    1.即羊桃。野生,开紫红花,实如小桃,可食。

  • 3、菖歜[chānɡ chù ]

    1.用菖蒲根切制成的腌制品。

  • 4、怅触[chànɡ chù ]

    1.惆怅感触。

  • 5、长处[chánɡ chu ]

    1.特长﹔优点。

  • 6、场杵[chǎnɡ chǔ ]

    1.场上脱粒用的棍棒之属。

昌歜词语接龙

  • 1、杵糠1.舂谷杵头上粘着的糠末。可入药。
  • 2、杵声1.以杵捣物声。捣衣声。 2.以杵捣物声。夯土声。
  • 3、杵头1.即杵。舂捣用的棒槌。
  • 4、杵土1.筑土,夯土。
  • 5、杵舞也称“杵乐”。高山族民间传统舞蹈。流行于台湾省日月潭高山族地区。舞者均为女子,三五成群,环绕臼石,双手持一根一人高长杵,上下有节奏地撞击,作舂米状,随之边歌边舞,表现出劳动生活的愉悦。
  • 6、杵药1.捣药。
  • 7、杵杖1.临时用来拄着地面支撑轿子的木棍。2. [方]∶旧式手杖(多为老年人用)。
  • 8、杵砧1.捣衣的槌棒与垫石。
  • 9、础汗1.下雨前出现在柱石上的水珠。
  • 10、础舃1.柱下石礅。
  • 11、础石1.柱下石礅。 2.引申为基础。
  • 12、础礩1.柱下石礅。
  • 13、础柱1.犹柱础。
  • 14、储备1.储存以备应用。多指物资。 2.储存的备用物资。
  • 15、储才1.亦作"储材"。 2.积聚人才。
  • 16、储材1.见"储才"。
  • 17、储采1.太子属官。
  • 18、锄社1.古时北方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
  • 19、锄食1.靠耕种为食。
  • 20、锄粟1.传说井田制中一井所纳的税粟。《周礼.地官.旅师》﹕"掌聚野之锄粟﹑屋粟﹑闲粟。"郑玄注﹕"锄粟﹐民相助作﹐一井之中﹐所出九夫之税粟也。"一说﹐农民合耦于锄﹐纳粟少许﹐以待饥年之用,名"锄粟"。孙诒让正义引江永曰﹕"锄粟者﹐农民合出之﹐因合耦于锄﹐故名锄粟﹐正犹隋唐社仓﹑义仓﹐每岁出粟少许﹐贮之当社﹐以待年饥之用者也。旅师所聚﹐以锄粟为主﹐锄粟无多﹐恐不足以给﹐又以载师之屋粟﹑闲粟益之。注谓'锄粟﹐民相助作'﹐近之﹔谓'一井之中九夫之税粟'﹐非也。"
  • 21、锄剃1.锄地除草。引申为铲除﹑消灭。
  • 22、锄梃1.锄头和棍棒。
  • 23、锄头1.即锄。松土和除草用的农具。
  • 24、锄削1.犹削除。

昌歜的相关查询

昌歜的意思解释、昌歜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