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全面概括;全部列举。
引《荀子·正名》:“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徧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汉 班固 《西都赋》:“十分而未得其一端,故不能徧举也。”《新唐书·百官志一》:“其名类繁多,莫能徧举。”
⒉ 谓部分地概括、列举。
引《荀子·正名》:“有时而欲徧举之,故谓之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俞樾 《诸子平议·荀子三》:“疑此‘徧’字乃‘偏’字之误。上云‘徧举之’,乃普徧之义,故曰‘大共名也’;此云‘偏举之’,乃一偏之义,故曰‘大别名也’。”
1.辩论的依据。
变动的局势;非常的局面:采取紧急措施以应付~。
1.《周礼.考工记序》:"橘踰淮而北为枳……地气然也"。后因以"变橘"比喻因环境不同而引起变化。
1.谓置办饭食。
戏剧、电影等的剧本作者。
1.竹编成的盛饭器具。
1.边疆局势。
1.犹边遽。
1.指边境警报。遽,驿车。古时以边地的驿车传递警报,故称。
1.狭窄局促。
徧举的意思解释、徧举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