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juǎn ěr  ]
  • ㄐㄨㄢˋ ㄦˇ
  • UGB BGH

卷耳的意思详解

词语解释

⒈  又称“苓耳”。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有茸毛。叶对生。春季开白花。分布于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各地。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

引证解释

⒈  菊科植物,又称“苍耳”或“枲耳”。

《诗·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毛 传:“卷耳,苓耳也。”
朱熹 集传:“卷耳,枲耳。叶如鼠耳,丛生如盘。”

⒉  石竹科植物。多年簇生草本,根状茎细长,茎基部匍匐,上部直立,绿色并常带淡紫红色。花白色,种子肾形略扁,褐色。生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分布于我国 东北、华北 及 欧 亚 温带其他地区。

⒊  《诗·周南》篇名。 《诗序》说此诗是写后妃“辅助君子”,“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外无险詖私謁之心”。 朱熹 则谓“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念之”。

宋 秦观 《代中书舍人谢上表》:“虽节俭正直,在位若《羔羊》之时;而思念忧勤,进贤如《卷耳》之际。”
明 谢谠 《四喜记·翠阁耽思》:“深情免使傍人议,嗟我怀人天际,专一须看《卷耳》书。”
清 王鸣盛 《蛾术编·诗序》:“﹝诗﹞有託为其人之言寓意者,《卷耳》、《江有汜》、《采緑》之类是也。”

国语辞典

⒈  植物名。石竹科卷耳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约三十公分,全株被细毛。叶对生,呈长卵形。春夏间开白色小花。果实为圆柱形蒴果。嫩叶可供食用。

⒉  《诗经·周南》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卷耳,后妃之志也。」或亦指行役者思家之诗。首章二句为:「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卷耳,一年生草,茎叶皆有微毛,叶作 长卵形,对生无柄;嫩叶可食。

卷耳(juan er)同音词

  • 1、菤耳[juǎn ěr ]

    1.植物名。即卷耳。见《尔雅.释草》。参见"卷耳"。

卷耳词语接龙

  • 1、耳垢的俗称。
  • 2、1.谓以耳代目。
  • 3、1. 挂在耳上的饰物。
  • 4、1.犹耳闻。谓得之传闻的话。
  • 5、听着熟悉(跟‘耳生’相对):人我不认识,可名字听着怪~的。
  • 6、1.兽名。即鼯鼠。
  • 7、①〈书〉《论语 ·为政》:‘六十而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后来用‘耳顺’指人六十岁:年逾~ㄧ~之年。 ②顺耳:这个唱腔我听着倒还~。
  • 8、1.谓耳闻即能成诵。
  • 9、1.《汉书.惠帝纪》:"上造以上及内外公孙耳孙有罪当刑及当为城旦舂者﹐皆耐为鬼薪白粲。"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耳孙者﹐玄孙之子也。言去其曾高益远﹐但耳闻之也。"又引李斐曰:"耳孙﹐曾孙也。"又引晋灼曰:"耳孙﹐玄孙之曾孙也。"颜师古注:"耳孙﹐诸说不同。据《平纪》及《诸侯王表》﹐说梁孝王玄孙之耳孙。耳音仍……据《尔雅》:'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昆孙之子为仍孙。'从己而数﹐是为八叶﹐则与晋说相同。仍﹑耳声相近﹐盖一号也。"按﹐《类篇.耳部》:"昆孙之子为耳孙。"后多以"耳孙"泛指远代
  • 10、1. 一副由布带、松紧带或柔软的金属带连在一起用来防寒的遮耳物。
  • 11、1.谓恳切教导。
  • 12、1.掏耳垢的用具。常以竹﹑木﹑牛角或金属制成。有时也作为饰物﹐其末并可用来剔牙。
  • 13、听说:~不如目见ㄧ这事略有~,详细情况不很清楚。
  • 14、内耳的一部分,在内耳的最前部,形状像蜗牛壳,内部有淋巴和听神经,是听觉的感受器。(图见〖耳朵 〗)
  • 15、1.即耳挖。
  • 16、1.即耳房。
  • 17、受了告诫之后,没有记在心上,依然犯同样的毛病,叫做没有耳性(多指小孩子)。
  • 18、人体某一部分有病时,就会反应在耳郭的一定部位上,这些部位就是耳针治疗的刺激点,统称为耳穴。
  • 19、1.语出《文子.道德》:"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故听之不深﹐即知之不明。"后因指仅凭听闻所得为耳学。
  • 20、1.犹耳语。
  • 21、1.犹而已。
  • 22、1.戴在耳朵上御寒的用具。
  • 23、听力:瞧你这~,连我的声音也听不出来了。
  • 24、1.耳语。

卷耳的相关查询

卷耳的意思解释、卷耳的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