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即狒狒。
⒈ 即狒狒。参见“狒狒”。
引《尚书大传》卷五:“髴髴, 周成王 时 州靡国 献之。”《山海经·海内南经》“梟阳国 在 北胊 之西,其为人人面长脣,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左手操管” 晋 郭璞 注:“《周书》曰:‘ 州靡 髴髴者,人身反踵,自笑,笑则上脣掩其面。’《尔雅》云:‘髴髴。’”
1.亦作"扶伏"。亦作"扶匐"。同"匍匐"。 2.伏地爬行。形容急遽,竭力。 3.趴伏于地。
1.见"扶服"。
1.扶助。
1.花开貌。
1.强盛貌。
1.伏地;趴伏。
1.幼小貌。汉扬雄《太玄.礥》:"赤子扶扶,元贞有终。测曰:赤子扶扶,父母詹也。"范望注:"扶扶幼小之貌也。"一说,依慕之意。司马光集注:"扶扶,扳援依慕之意。"
趴在地上(多表示屈服或崇敬):~听命。
1.俯首帖服。
髴髴的意思解释、髴髴的拼音怎么读?